技术与制度——实践中的主题变换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taiz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术是人改造自然的物质性力量,是自然力与社会力的结合,常表现为生产方法和操作技能,制度是博弈者在博弈过程中形成的均衡态势,是带有物质性的社会强制力量。技术与制度相互关联。对于技术与制度究竟谁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个问题,无论站在技术或者制度双方的哪一方做出回答,都难免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技术与制度都是人和社会的产物。人既是自然性的人又是社会性的人,既要面对和改造自然又要面对和改造社会。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和社会的本质规定性都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实践既包括技术实践也包括制度实践。技术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技术的进步就没有社会的进步,也就没有社会制度的变革。但是技术不可能仅仅依靠技术体系自身单纯从改造自然的角度通过革新工艺而得到发展,制度对技术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制约作用,制度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制度的力量。技术与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两个基本力量,技术与制度相互作用,但是在不同的时代又各有侧重,在实践中形成主题的变换,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当今世界,技术的发展进入全元化时代,各个领域的技术相互联系在一起,共同汇成技术的江河湖海,有生命力的技术可以在各个角落一夜之间从无到有迅速扩展,宣告新的技术时代的到来,因此技术创新不再是政府和发明家的事,而是人民大众的事,社会的事要靠社会力量来完成。在当代中国,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人民大众的主体地位还没有得到充足的保障,作为个体,公民的社会行为能力还很弱,作为组织,公民的社会联系程度还很低,因此,为了实现中国的技术进步,必须强化公民个体的权利,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通过加强人的技术主体地位,建设以人为本的制度安排,这样中国才能真正实现技术的进步,从而实现社会实践的整体进步。
其他文献
本文把康德的永久和平思想作为贯穿他整个历史哲学的基本主题和重心,从历史哲学的角度,阐释了康德永久和平论的哲学基础,即自然目的论。梳理了康德永久和平的制度构想:其六条国与
为深入研究哈特的法律思想,该文拟从以下四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以历史为角度,剖析了哈特分析实证法学思想产生的源与流.第二部分:哈特与德沃金就法律和道德关系展开了论战
首先,知识经济是一种新经济形态,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发展观,而知识经济的崛起昭示着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其次,可持续发展观内涵着自然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和现代人类中心价值
本体论曾被称为“第一哲学”,它饱含着浓厚的人文关怀。从上世纪80年代,马克思本体论思想日益引起我国学术界的关注。本文认为,用什么名称来指称马克思的本体论固然重要,但更
本文从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批判,对市民社会与人的解放问题进行了研究。文章认为,一个社会总要有它的市民社会,只是形式不同而已。作为历史性概念,市民社会是生产力发展和政治革命
要了解心律失常的机理,首先应了解正常心脏活动节律产生的原理。心肌细胞分为两类,一类是构成心房和心室壁的普通肌纤维,具有收缩功能;另一类是特殊心肌纤维,能产生和传导冲
本研究以方召麐艺术创作为基点,从女性角度对其艺术探索历程与绘画美学风格深入探讨。因民国新女性画家方召麐身处特殊历史时期,该时期女性意识不断觉醒,让女性开始尝试以自己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