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Ⅱ抑制型除草剂作用机理的生化与比较蛋白质组研究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SANDWICHS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小麦、白菜为实验材料,利用植物生理指标检测技术、双向电泳技术、质谱技术,从生理生化、蛋白质组水平研究了PSⅡ抑制型除草剂阿特拉津对不同作物的作用机理。不同浓度的阿特拉津处理小麦5天、10天,和对白菜处理4天后,测量其光合色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当低于10mg/L时,小麦和白菜的可溶性蛋白质和光合色素含量都上升;当高于此浓度时,两种作物的光合色素含量都显著下降,对叶绿素造成了破坏。因此我们认为阿特拉津对小麦和白菜的临界浓度为10mg/L。双向电泳分析表明,经临界浓度(10mg/L)的阿特拉津处理后,小麦和白菜的叶片总蛋白质组在组成和含量上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小麦中,有3种蛋白质组份消失,有5种蛋白质组份被诱导产生;在白菜中,有2种蛋白质组份消失,1种蛋白质组份被诱导产生。这些蛋白质基本都处于中、小分子量范围,在等电点上分布比较宽。小麦和白菜的叶绿体蛋白质组在被临界浓度(10mg/L)阿特拉津处理后,在组成和含量上也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10mg/L阿特拉津处理后,小麦和白菜的叶绿体蛋白质都发生了消失或含量的减少等现象。在用低于临界浓度(10mg/L)的阿特拉津处理白菜后,其叶绿体蛋白质在组成和含量上都增加了。对这些发生变化的蛋白质进行质谱分析后发现,消失的蛋白质都是在植物光合作用中起重要作用的酶类,它们分别是: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激酶的两个亚基、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激酶β形式的前体、23kD的光合放氧蛋白、3-磷酸甘油酸激酶、叶绿体前体中的碳酸酐酶、糖基合成酶、异戊二烯合成酶、脯氨酸脱氢酶、6-磷酸果糖激酶同工酶、钙转运ATP酶和尿素酶。上述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阿特拉津对作物的作用机理是不相同的,阿特拉津对小麦和白菜临界浓度的确定对农业生产的安全有重要的意义。阿特拉津所影响的植物叶绿体内具有重要作用的酶类的鉴定及研究对阿特拉津作用机理的理解有积极意义。
其他文献
香蕉是福建重要的亚热带特色水果,栽培历史悠久,有着很高的经济价值。但由于香蕉为无性繁殖,而且又是多倍体,其遗传背景复杂,生产上常出现同物异名和同名异物现象,品种类型分类混乱
利用动态密闭气室法(Licor-6400-09),对锦州玉米生长季(5~9月)农田土壤呼吸作用动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连续两年的野外动态观测,分析表明,在植株尺度上,玉米地土壤呼吸作用存在明显
学位
成年神经发生是脑内不断生成新的神经元的过程,这些新生成的神经元可以整合到现有的神经环路中发挥特定的功能。成年海马神经发生处于一个复杂的神经龛中,其中,中间神经元因其可
本文对嗜热脱氮土壤芽孢杆菌NG80-2的蛋白组学和部分肠道菌O-抗原的分子进化进行了探讨。本研究采用二维电泳和二维液相色谱两种技术建立了NG80-2的胞质蛋白表达谱,共鉴定蛋白
镉是一种毒性较高的重金属,广泛存在于周围环境中。不仅危害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而且通过食物链对动物和人类健康也产生严重的威胁。脱落酸(ABA)是植物重要的内源激素,参与调节植
本文对吞饮体腔内物质根据分子量大小的分选机制及其在抗原递呈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与膜相关蛋白不同,内吞体腔内的可溶性物质的运输机制至今仍不清楚。内吞的外源性抗原是如
研究背景:微囊藻毒素LR (MCLR, microcystin-LR)是微囊藻毒素中存在最为普遍且毒性作用最明显的一种。MCLR是蛋白磷酸酶2A(PP2A, protein phoshatase2A)的强抑制剂,对PP2A的抑
引用Baker等已发表的核肌动蛋白(actin)基因的内元(intron)引物,使用PCR技术扩增了江豚三个不同地理种群及其它部分鲸类核actin基因内元序列。江豚核actin基因内元序列变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