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长江流域典型植被类型中的混交林、阔叶林、楠竹林、灌丛等4种为研究对象,基于对研究地长期观测的2002年—2007年连续数据,旨在揭示不同植被的降雨径流过程特征。研究中运用了随机成分、变差系数等方法得出降雨、径流在年、月、场等时间尺度上的变化;通过引进分形维数方法对径流影响因子的范围和排序进行确定;通过非线性趋势波动分析对径流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研究发现,研究地年平均降雨量为1263.4mm,降雨量多集中出现在一年中的4月-9月,最高峰出现在7月份。降雨量年际分布比较均匀,年内分配相对稳定。降雨量年度独立性强,无明显相关性。缙云山年平均雨日数为170.8d,平均月降雨天数为14.2。降雨类型多为小雨。4中植被类型中,4-9月的降雨季节里径流量之和均占该小区全年径流量的90%以上,径流最大值均出现在7月。混交林径流年内分配最不均匀,其次为灌丛、阔叶林、楠竹林。研究发现,在植被影响径流过程作用中,混交林延长降雨历时作用最为明显,其次为阔叶林、灌丛、楠竹林;阔叶林减少径流量最多,其次为灌丛、混交林、楠竹林。四种林地的枯落物最大持水能力的顺序为:混交林>阔叶林>楠竹林>灌丛。土壤持水能力顺序为:混交林>阔叶林>灌丛>楠竹林。阔叶林林冠截留能力最强,其次为混交林林、灌丛、楠竹林。研究得出,混交林的影响因子是林分的高度、生物多样性组成、降雨(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历时)、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厚度)、林冠截留量;阔叶林、楠竹林、灌丛的影响因子是林分的高度、生物多样性组成、降雨(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历时)、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厚度)、林冠截留量、土壤孔隙度。本研究不仅可以为当地植被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参考,同时也可为该领域研究积累一定的研究思路和分析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