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功能化的无机纳米材料的设计及其在生化分析与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mmerqua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纳米医学的发展,无机纳米材料促进了材料、化学、医学等多学科的交叉,从而为医学诊断、治疗等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无机纳米材料独特的光学性质使得其在成像检测与生化分析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能;其独特的结构性质及表面特性,比如说多孔性和可修饰性,使得其在药物运输与疾病治疗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基于无机纳米材料的生化分析与疾病治疗为疾病诊疗开辟了一条新的研究道路。但是,无机纳米材料只是实现信号输出或者发挥疗效作用的其中一部分,为了提高分析的特异性与治疗的有效性,无机纳米材料需要具备对靶标物的特异识别能力。因此,识别分子的选择和设计是构建功能性无机纳米材料的一个关键因素。生物体内的分子识别体系有抗体/抗原,酶/底物等,也有研究者设计了一些具有识别功能的有机小分子、多肽,但这些识别分子单元还存在一些挑战性问题,比如说靶标物种类有限、稳定性差、水溶性差、可制备性不强等。功能化DNA由于其优异的靶标物识别能力、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易于修饰等特点,为具有靶向能力的无机纳米材料的设计提供了新的平台。其中,核酸适体是一类重要的功能核酸,对靶标物具有特异性识别的能力。它通过形成与粑标物分子结构相匹配的特殊三维空间构型和靶标物特异性结合,从而实现对靶标物的高特异性识别与高亲和性结合。相对于抗体、多肽和有机小分子,核酸适体具有设计灵活、靶标物范围广、生化稳定性高及易于合成与修饰等一系列优势。近年来,核酸适体在检测探针以及治疗体系的构建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被大量用于生物传感、生物成像、疾病诊断以及疾病治疗等各个领域。随着核酸分子技术与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功能化DNA特别是核酸适体正在被用于设计具有多种功能和性质的功能化纳米体系,在生化分析和疾病治疗中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本工作中,我们以功能化DNA为识别分子工具,结合无机纳米材料独特的光学性质、结构特性以及表面特性,设计和制备了系列基于核酸分子的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并探究了其在生化分析与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逐步注射法实现了稀土上转换核壳材料的一步合成,制备得到了多波长激发、多波长发射的核壳结构上转换颗粒,且纳米颗粒形貌、尺寸均一,核壳结构的设计大大提高了上转换纳米颗粒的发光效率。(2)基于多色发光的稀土上转换纳米颗粒构建了一种比率荧光探针,并将其与便携基底结合设计了可视化检测器件。该检测器件可以与分析物结合并发生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从而其对分析物的可视化检测。(3)设计合成了两种不同DNA功能化的稀土发光纳米探针,并进一步地将其与基于光子晶体的超亲水-超疏水的基底结合构建了癌症标志物检测器件。该癌症标志物检测器件可以实现上转换荧光的增强以及靶标物的富集,在多种癌症标志物以及病人样品检测中表现出了优异的可视化检测能力。(4)开发了一种核酸适体功能化的多孔结构双面支架材料,并将其应用于膝关节缺损修复。该双面支架材料可以特异性富集干细胞并促进其定向分化,在骨缺损以及软骨缺损修复方面表现出了非常优异的修复性能。
其他文献
大气风场的观测是探测中高层大气的重要手段,大气风场的波动,包括重力波、潮汐以及行星波,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大气内部存在的动力学结构与过程。利用大气风场的观测数据,我们可以对大气状态的分布规律进行深入了解,同时也能够进一步发现在特殊空间天气事件下的大气传播与耦合过程。这类研究不仅为全球中高层大气的模式建立提供理论和观测基础,也能为特殊空间天气事件的到来进行及时的预报和现报。本研究基于长期的地基雷达观测数
过去近30年,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作为一种大地测量的手段,在地面高程获取和地表形变监测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气压、温度和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的时空变化引起的对流层延迟是InSAR大地测量应用的主要误差源,为了获取高精度的地表高程或形变信息,必须消除或削弱大气延迟“噪声”。反之,这种大地测量应用上的“噪声”却
多山地区普遍存在着各种形态的冲积扇。经过漫长年代的泥沙堆积,这些冲积扇不断发育,最终塑造出河谷冲积平原地貌。与常见的三角洲冲积平原不同,河谷平原往往受到两侧高山的约束,使得其抬积与前积的速度更快,河流的演变更加频繁。近年来,随着河谷平原地区的人口增多,平原地貌的演变与人类活动的联系更加紧密。对边壁约束下冲积扇发育规律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推动相关理论的完善,还为地区内的河道规划、灾害预防提供有效的指导。
岩土介质的水力耦合作用是水利水电工程、核废料处置工程、防灾减灾工程、油/气能源地下存储、地热资源开发等领域工程建设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由于岩土介质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的复杂性,岩土介质水力耦合理论、分析方法与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仍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为此,本文开展了岩土介质水力耦合分析模型与参数辨识方法研究,建立了固相变形、水体流动、气体传输耦合过程的数学模型与数值模拟方法,发展了弹塑性变形与毛细滞
干旱具有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等特点,长期制约着社会经济和人类文明发展。因而,深入认识干旱现象的形成机理和演变规律,精确刻画干旱事件的定量特征和多元属性,对于提高灾害预警水平,加强灾害风险管理,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等,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全面总结了干旱定义与内涵的发展历程,综述了国内外干旱指标计算、干旱特征分析和变化环境下干旱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以我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流域——汉江流
凝视卫星是近年来重点发展的一种新型对地观测卫星,通过对某一地区进行凝视成像,获取一定时间间隔的序列图像,适于对动态目标进行分析,获得目标的瞬时特性,这些重要的动态信息难以从传统的对地观测卫星中获得。卫星凝视成像时,序列影像间存在像素偏移,影像上运动目标对相对几何关系估计精度的干扰,影像的绝对定位存在一定的误差,这些都不利于运动目标的检测、提取、识别和分析等功能。同时较快的稳像速度,能够促进凝视卫星
作为平原河流河型之一的顺直型河道,其显著特点是河道中的边滩等成型淤积体经常在不断移动变化。成型淤积体通常尺寸较大,它的发展消长对整个河槽的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河流动力学中对尺度较小的沙波运动已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对诸如边滩这类尺度远大于沙波的成型淤积体形成过程的研究成果却不多。近年来,人类的活动极大地改变了河流的原有形态,大中型水利工程修建后的拦沙作用使得下游河床发生明显的冲刷。在下游河道的再造床过
功能材料是具有各种不同功能和用途的材料。随着科学技术深入各个领域,新的功能材料正在迅速涌现,以满足广泛的应用需求。荧光和吸附分离是功能材料的两种重要的应用方向,在生物医用和能源环境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日益消耗,纤维素和甲壳素等可再生资源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其研究、开发和利用已成为热点。它们具有储量丰富、化学惰性、安全无毒、生物相容和生物降解等特点,是构筑荧光生物功能材料和
近三十年来,介孔材料因其可调控的孔径、极大的比表面积和均匀的孔隙等结构特点在吸附分离、催化反应、低介电材料等方面有着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制备方面,采用不同的模板剂和合成方案可以合成一系列孔结构和孔径不同的介孔材料。在表征方面,常见的用以表征多孔材料孔结构的方法主要有小角X射线散射(SAXS)、气体吸附/脱附和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这三种方法各有利弊,相互补充,但提供的孔结构的信息不
新型光电器件和阻变随机存储器的研究是目前功能材料领域研究的前沿热点。铁电材料具有的铁电光伏与电致阻变效应的发现拓展了其物理内涵与应用领域,而其内禀的铁电极化可有效调控光伏和电致阻变效应及其耦合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本文采用sol-gel法制备了多种铁电薄膜及其异质结,探究了铁电薄膜多层异质结、元素掺杂和结构优化等对薄膜器件性能的影响;研究了铁电薄膜的光伏性能、电致阻变与铁电极化的关系,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