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筹城乡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先决条件。2007年6月,国务院批准设立重庆和成都市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从此,重庆和成都市成为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经验的先行区与关注的焦点。随着成渝统筹城乡发展改革与探索的深入,有必要对统筹城乡发展的状况与经验进行总结和研究,以指导统筹城乡的科学发展。本文以成渝统筹城乡发展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统筹城乡发展经验,对成渝统筹城乡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发展进程、现状、模式以及对策等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有利于深化对统筹城乡发展的认识,清楚城乡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城乡发展失衡的深层次原因,正确把握与评价成渝两市统筹城乡发展实践,较好地把握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在规律,以丰富统筹城乡发展理论。论文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成渝两市统筹城乡发展的进程进行梳理,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指标体系和层次结构模型,以两市2007年至2012年的数据为样本区间,从农村与城市经济发展统筹、社会发展统筹、生活水平统筹和生态环境统筹等方面入手,对两市统筹城乡发展进行综合评价与实证分析,研究了成渝统筹城乡发展的时间变动与结构变化的规律。全文共分为八个部分:第一章,绪论。对论文总体情况做了概括性的描述,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的意义、研究方法,文章的创新点和研究的不足等,并介绍了文章的逻辑起点和技术路线等。第二章,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文章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较详细的梳理,指出国内外学者对本选题已进行了哪些相关研究,提出了何种观点,现有的研究尚存在哪些不足,阐明后续研究的空间与时间价值。第三章,统筹城乡发展的相关理论。本章从一般理论上阐述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特征、必然性与现实意义,分析统筹城乡发展的历史依据;并着重从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区域一体化理论、核心—外围理论、田园城市理论、系统理论等方面阐述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基础。第四章,成渝统筹城乡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现状分析。本章首先对成都和重庆两市统筹城乡国家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建设的背景、历程与进展进行纵向的历史轨迹描绘;其次,横向地比较分析两市统筹城乡国家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再次,从思想文化、体制机制、人口压力、经济水平、城镇化水平等方面阐述统筹城乡问题的原因。第五章,本章对成渝统筹城乡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发展进行评价与实证分析。分析构建成渝统筹城乡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与原则,构建了统筹城乡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两市2007年至2012年的数据为样本区间,从农村与城市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活水平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入手,对两市统筹城乡发展程度进行综合评价与实证分析。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社会统筹、生活统筹和生态统筹的程度较高,相比较而言,经济统筹的程度相对较弱,农村与城市的劳动力价格、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的差距还是相当巨大的,这不能不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第六章,成渝统筹城乡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模式选择。本章对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地统筹城乡发展的模式进行分析比较,提出了模式选择的基本原则与发展重点,在此基础上,对成渝统筹城乡模式的路径进行了探索,并对今后几年成渝统筹城乡的基本关系做了大胆的构想。第七章,研究了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揶威等国家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对成渝两市统筹城乡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第八章,提出了成渝统筹城乡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政策建议。成渝统筹城乡全国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国家体制的全方位变革,从中央到地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都要发生变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这些变化起导向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着力推进制度创新和农村体制改革,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建立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