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方言称谓语研究

来源 :西安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ntimant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已有对西安方言称谓语进行研究的成果,但较少有将西安方言称谓语系统整体作为研究对象的成果。本文将西安方言称谓语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进行研究,对通过田野调查得到的西安方言称谓语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在此基础上结合客观描写、比较分析、典型分析等方法,从词形、语义、语用等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探究,力求对西安方言称谓语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描绘出其全貌。
  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西安市的地理、历史、人口方面概况;阐明西安方言称谓语的研究现状;说明本文研究意义、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阐述本文对西安方言称谓语系统的分类依据及各类别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将西安方言称谓语与普通话称谓语进行词形方面的对比,分析西安方言称谓语在词形上的特点,主要从音节数量、构词成分、构词方式、造词理据四方面展开说明。
  第四章对西安方言称谓语进行语义分析。着重从词汇意义、色彩意义的角度对比西安方言称谓语和普通话称谓语在语义方面的异同情况。
  第五章对西安方言称谓语的语用分析。讨论了西安方言称谓语中严格区分长幼年龄、性别异化、称谓缺环及补位、从他称谓等四种语用现象。
  第六章对本文的研究进行总结,并且提出本文研究不足之处。
  本文发现词形方面西安方言称谓语和普通话称谓语都会使用单音节词对较亲密的亲属关系进行称谓,西安方言称谓语除了使用基础构词方式外,还有叠加式、羡余式、右扩式等较具特色的构词方式。语义方面根据词面与词义的差异情况,将词义差异类别细分为四种进行探究。语用方面讨论严格区分长幼年龄、性别异化、称谓缺环与补位、从他称谓四种语用现象,重点分析西安方言从他称谓中因保留汉语称谓系统演变过程中的过渡状态而形成的叠加形式从他称谓。
其他文献
痛苦大师弗朗索瓦·莫里亚克对人性保持着高度的敏感,致力于通过描写一个个家庭悲剧来坦露处在精神荒漠之中的人物。他擅长通过大量有关目光的描写来隐晦地展现权力的暗流。本文主要以《给麻风病人的吻》、《爱的荒漠》、《苔蕾丝·德斯盖鲁》、《蛇结》四本经典小说为研究对象,旨在将莫里亚克的小说置于视觉文化场域之下,借助“凝视”理论与福柯的“权力”哲学作为理论依据,考察莫里亚克小说中凝视的空间、凝视的方式以及凝视的
在玛格丽特·尤瑟纳尔的每部作品中,都不乏对人物欲望的关注、书写和表现,这与作家本人对欲望自成一体的理解、对欲望肯定的态度有关,也与她一生中的经历有关。在这些复杂多变的作品中,不同身份、性别和性格的人物身上潜藏着共同的欲望内在逻辑和展现方式,表现出相似的欲望过程和欲望叙事。以“世界迷宫”三部曲以及一些传记为参照,对其小说中的欲望书写进行考察,将发见尤瑟纳尔在小说人物塑造和叙事中蕴藏的现代性思想,无论
本文以陈河的华商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西美尔的陌生人理论为主要研究方法,讨论他作品中的离开祖国流浪异国的“陌生人”出走的动力机制、成为陌生人后所遭遇的多重困境和发挥自身能力进行反陌生化的资本积累。  绪论部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的介绍与说明,主要对陈河本人的经历、创作历程和本文主要研究的作品类型、当前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等进行了说明和阐释;二是对研究方
学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藏文信息处理技术从开始到现在不断地研究与进步,从最基本的字处理到应用阶段的机器翻译等研究一直在不断向前推进,现阶段也有很多成果已达到应用要求,惠及群众的日常生活。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功能性应用被人们青睐和使用,市场对藏文信息处理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由于藏语信息处理技术的起步相对较晚,研究人员比起英语和汉语
学位
杨慎是我国明代中期著名的文学家,其传世文学种类众多,散文是其作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杨慎一生经历坎坷,中年被贬云南永昌卫,明代云南地域特色在其散文中有所体现。以明代云南这一地域文化、地理风物为切入点研究杨慎散文,以期从地域这一视角重新审视杨慎散文,肯定杨慎在明代中期文坛上的地位。本文将从以下五个部分进行系统阐述:  绪论部分分为两节。第一节从明代诗歌、明代散文地域研究现状两个方面进行研究综述,这一部
学位
唐代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巅峰,中晚唐时代的李商隐所写的女性题材诗歌是中国古代女性题材诗歌书写的高峰。无独有偶,生活在大约八百年以后,雪域高原上的仓央嘉措,作为第六世达赖喇嘛,也用当时藏族社会流行的四六体的格式,书写了很多女性题材的诗歌。两位男性诗人都在各自生活的时代,以自己清醒的男性意识、犀利独到的眼光、观察者和参与者的视角进行女性题材诗歌书写。这些书写源于两人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不同的自
学位
本文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本土学者编著的中国文学通史为研究对象,选取流通度较高或代表性较强的文学通史著作,考察其中明清戏曲叙述相较于20世纪早期发生了何种变化,探析该期文学通史中明清戏曲的叙述内容、书写范式及历史成因。  本文共有五个部分,除导论和结语外,正文共有三章。  导论部分系统梳理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学史著作的出版情况以及其中所涉及到的明清戏曲作品,论述关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学通
学位
本论文以Halliday与Hasan的衔接理论为指导,运用对比分析与定量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汉英现代叙事散文语篇的衔接手段作了较全面的对比,旨在分析汉英现代叙事散文语篇各衔接手段的异同及成因。本论文共分为六部分。  引言,主要介绍选题来源、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研究意义与价值、相关术语。  第一章,具体阐述了国内外衔接理论的研究成果与现状,国内关于汉英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的研究成果与现状,提出了目前存
学位
在数字化信息愈加丰富的今天,多模态的应用和普及范围愈加广泛,对于多模态语篇的识读能力也就更为重要。隐喻作为人类的一种思维和认知方式,能够更加深入地阐释文本的内涵与意义。  与纯文字隐喻相比,多模态隐喻的表征方式更为丰富,能给人以更加直观和深刻的印象,信息量也更大,因此本文从认知视角切入,以《青春中国》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多模态隐喻现象、映射特征及意义进行研究。首先对多模态隐喻及相关隐喻理论做了详
《邶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毛诗本紧排《二南》之后,居于十三国风之首,有诗十九首。提出“《邶风》诗旨辨析”这一论题,是因为历代对《邶风》诗旨的解读众说纷纭,有些具有合理性,有些却牵强附会,给后世《诗经》学习带来许多困惑,而解决这些困惑,已经成为今天《诗经》研究的重要命题。本论文主要从“怨刺”“婚恋”“行役与思归”三个层面对《邶风》诗旨进行重新考察和辨析。  绪论部分:一是对邶国的封地及文化风俗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