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末民初时期法制领域与文学领域同时发生了巨大变革,法律与文学之间的交流模式被改变了。作为当时最重要和最流行的文类,小说面临近代中国的历史大变局,其对于司法问题的表达和思考,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超出了传统文学的逻辑。传统的司法文学反映了对传统司法模式的认识、理解和期待,也表达了一种司法的理想图景。清未民初国族危机的加深,知识系统的变革,使得这种原来稳定的司法理想图景的内容和呈现形式发生了变化。
本文将以清末民初的小说为基本材料,围绕小说对司法场域中清官、侦探、舆论三个重要角色的刻画和认知转变过程,力图呈现时人对传统司法模式所面临危机的焦虑,以及重建司法理想图景的冲动和尝试。这些情感和尝试背后的复杂动因则是,一方面深切地感知到传统模式的不足,另一方面却又对当时显得异常强大的外来参照系抱有较深的疑虑,从而在总体上倾向于一种保守的姿态,留恋于旧式司法的理想状态。
本文的内容将分为五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导言,将对相关的研究背景做一个基本的学术回顾,并介绍所研究的问题缘起以及研究思路、方法等。
第二章,将主要阐述清官情结和清官叙事的衰落。通过解析清末民初时期小说中的清官形象,可以探知当时人们对清官司法的普遍失望情绪。特别是对一位末代清官郭继泰的自传体小说的解读,将为我们展示这种传统司法理想的危机,以及清官本人对这种危机的认知与反省,其中也包含了对清官理想消亡的哀叹遗憾等复杂情感。
第三章,将讨论一种新的司法角色--侦探。侦探小说在清末民初时期是最具影响力的小说类型,它们很快就占领了原来属于清官文学的市场。侦探小说中展示的新的司法类型和司法技术,受到了时人的普遍赞叹和欢迎。但在塑造本土福尔摩斯形象时,人们却习惯于将一些旧式的司法官员冠以福尔摩斯的名号,甚至不断说明中国官员有胜于西洋侦探之处。这显示出人们很少深入地思考侦探与现代司法制度之间的密切关联,仍然没有对现代司法制度的优越性有充分的认识。人们对于与福尔摩斯相生相伴的司法独立制度认同有限。
第四章,我们将探讨一种新兴的体制外力量--媒体舆论。近代中国报纸传媒的爆炸性发展使得对司法的有力监督成为现实。当体制内部的腐败低效无从缓解,而新式“侦探”司法模式又孱弱难行时,媒体舆论似乎成为一种可靠的司法救济方式。与报纸关系密切的小说在看待舆论的纠偏力量和纠偏方式时也常常陷入一种复杂的思考当中,一方面愿意承认媒体批评司法衙门所带来的正面效果,另一方面但却未必接受媒体暴露体制危机的激进态度,充分展示了这一激进与保守的立场游移。
最后是本文的结语部分。在清末民初的特殊历史时刻,我们能够很容易地看到新旧两种法律观念的交锋。在旧的司法理想图景难以维持,而新的理想又未能有效建立的情况下,司法叙事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形态。从小说领域所呈现的面貌来看,保守的倾向仍然是相当明显的,但这种倾向是更多地是一种情感反应,而非理性的推断,因而其表达方式也是隐晦的,其所描述的司法图景也是充满矛盾的,但它也暗示了之后重建司法图景所会采取的方式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