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在暗处对细菌进行周期培养,考察了天然海水体系中细菌及主要生源要素变化规律;不同碳源条件下细菌生长情况;在实验室人工海水培养体系中添加葡萄糖为碳源,硝酸盐和磷酸盐为氮和磷源,接种天然过滤海水,进行周期性培养,通过测定相关参数变化,探讨细菌在碳及生源要素循环过程中的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天然海水中含有一定量有机质,因此细菌首先要利用海水中的有机碳繁殖,海水中的溶解有机碳转化为颗粒态形式,当海水中的有机碳含量低于细菌可利用的极限,体系中的细菌就开始衰亡,随着时间的推移,颗粒有机碳会不断向体系中降解,转化成溶解态形式,再次被细菌利用,如此反复,直至体系中可被细菌利用的溶解有机碳耗尽为止。而且天然海水中,有机质成分复杂,部分不能被细菌所利用。海水体系中,溶解有机氮和硝酸盐并存条件下,细菌优先利用溶解有机氮作为氮源,基本不利用硝酸盐,并且细菌还能降解有机氮向体系中释放出硝酸盐。碳源充足的条件下,细菌生长需要利用海水中的磷酸盐。2.采用人工海水作为实验的培养液,添加谷氨酸(C5H9NO4)、组氨酸(C6H9N3O2)两种氨基酸作为碳源,并改变硝酸盐添加量,设置四种不同的培养环境。比较在四种不同营养条件下细菌生长曲线及各参数变化,以期得到细菌利用氨基酸进行繁殖的一些规律:①通过比较在四种不同营养条件下细菌生长曲线,我们发现以谷氨酸为碳源时,细菌生长的延滞期为两天,当以组氨酸为碳源时,细菌生长的延滞期为5天,说明细菌更容易利用谷氨酸作为碳源。②进入细菌生长的指数期,细菌繁殖迅速,消耗体系中的氨基酸,转化为颗粒态形式,此时溶解有机碳、溶解有机氮和总有机碳浓度均降低。③以氨基酸作为碳源,氨基酸自身会向体系中引入溶解有机氮源,细菌优先利用体系中的溶解有机氮满足自身生长,不吸收利用硝酸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