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尚未有完善的自然资源评价体系模型可以借鉴。为了客观掌握土地质量空间分布情况,构建一套完整且适用性高的反应土地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将结合GIS和RS技术对四川省邻水县耕地和林地两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分别进行评价,评价体系中将土壤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三大资源作为自然资源评价的核心三要素,建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体系,同时把生态风险、地质灾害、矿产资源、地热资源作为评价结果的修正因子,修正后耕地质量适宜性评价一等优质土地面积占大约50%,主要原因是水稻籽实和玉米籽实中Se含量较高,四川省邻水县整体耕地质量较好,中等以上的耕地质量面积占比95%。阔叶林修正后面积变化不大。针叶林质量适宜性评价修正前后优等面积都较少,主要为三等为主。通过分析影响耕地和林地适宜性评价的优劣指标,发现大部分耕地地区土壤化学指标中的土壤环境指标是贡献最大的优势因素,其次是土壤养分指标。从劣势因子角度,用水保障程度是大部分地区的劣势因子;针叶林和阔叶林总体来看,气候指标是优势因子,生物指标为劣势因子。各部分单指标评价因子利用GIS技术和RS技术快速准确获取,通过GIS技术的表面分析工具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获取研究区坡度和坡向数据;利用RS技术对影像数据预处理,准确评估研究区生物量和生多样性的特点以及分布特征;通过空间插值获取评价单元的土壤养分、灌溉水环境指标、有效土层厚度、质地、生物多样性指数、生物量等单指标空间数据。通过土地变更调整增加耕地面积,提高经济产能,促进经济发展。我们认为部分灌木林地和草地可以调整为耕地,最终通过适宜性规划,认为可调整为耕地的面积为84.00km~2。为四川省邻水县的林地利用和农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