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实现半导体光子集成(PIC)和光电子集成(OEIC)的关键问题是工艺上如何采用简单可靠的方法,在同一衬底上制成具有不同禁带宽度的光电子器件.量子阱混合技术以其能简单有效地改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现半导体光子集成(PIC)和光电子集成(OEIC)的关键问题是工艺上如何采用简单可靠的方法,在同一衬底上制成具有不同禁带宽度的光电子器件.量子阱混合技术以其能简单有效地改变量子阱材料的带隙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量子阱混合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杂质诱导扩散(IID),离子注入诱导无序(IICD),光吸收诱导无序(PAID)和无杂质空位扩散诱导无序(IFVD). 该论文用量子阱混合技术中的离子注入诱导无序和无杂质空位扩散方法,研究了InGaAsP/InP多量子阱结构材料的带隙蓝移.在无杂质空位扩散方法中,用PECVD沉积SiOP结构的电介质薄膜作为诱导量子阱混合的盖层,在850℃,7s的条件下快速热退火.光荧光谱(PL)测试表明:该膜能引起很强的量子阱混合效果,沉积此膜后退火的样品比原始样品的发射波长蓝移了341nm,带隙能量增宽了224 meV.并用红外光谱和XPS谱确定了膜的结构,分析其增强量子阱混合的原因.用离子注入诱导的方法在样品中注入与量子阱组成元素相关的P离子,经750℃,60s的快速热退火后,用光荧光谱测量,得出的结论是:磷离子注入诱导方法引起量子阱混合的效果明显,同时存在带隙蓝移随注入能量的增加而变大的规律.对于180keV的注入能量,10<13>量级的注入剂量,带隙蓝移随注入剂量的增加而减少.另外,我们用SiO<,2>膜作为掩膜层,通过不同厚度的SiO<,2>膜对样品进行P+注入,在同样条件下快速热退火.发现蓝移量随SiO<,2>膜厚度的增加而减少,而且变化较为明显,可用于实现横向区域的选择性量子阱混合.首次使用光荧光谱扫描(PL Mapping)的检测方法,对用无杂质空位扩散实现选择性量子阱混合后的InGaAsP/InP样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整个样品的PL峰值横向出现了可分辨的区域,有SiO<,2>膜覆盖下区域蓝移明显比无SiO<,2>膜覆盖下区域蓝移要大(相差近30nm).有SiO<,2>膜覆盖区域样品的光强和半高宽与原始样品比较基本没有变化,说明样品用IFVD方法实现量子阱混合后较好的保持了光学品质.
其他文献
本文在黑洞磁层理论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磁场提取黑洞旋转能的两个机制: BZ 过程和MC 过程; 并提出了一种大尺度磁场从吸积盘驱动喷流的电磁喷流模型。本文的工作主要集中于以
独自一人,站在学校的北门前,望着不远处的山和水,不由得想起了你。 我们曾穿过樟树下的一条小路,来到喻家湖边,坐上湖畔废弃的木船,在微波荡漾中享受午餐。还记得我们经常一起在湖边散步,晴天时,微风和煦,波光粼粼,碧蓝的湖面洒上了一层浮动的金色。湖的对岸,翠绿的山脚下是一排红红蓝蓝的船,像是印象派五光十色的油画;阴天起风的时候,便常伴大雾,目光所及处全是一片白茫茫,当真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
激光等离子体推进将给火箭推进技术带来革命性的发展,高强度短脉冲激光和物质相互作用可产生速度为每秒数百公里的等离子体喷射,可以几十倍地提高推动的比冲.该文主要对激光
本文介绍了利用机械合金化方法制备Fe-C基纳米晶金属间化合物.对Fe:C=5:2、5:3、5:4、5:5四种不同配比的Fe-C混合粉末进行了不同时间的高能球磨.在此基础上加入少量的Nd元素
该文运用全量子理论,研究了双模SU(1,1)相干态场与N型四能级原子相互作用系统,导出了该系统的态函数,并以此为出发点,研究了初始光场强度、原子与光场之间耦合系数和Kerr效应
本文以皮秒 Nd:YAG激光器泵浦的光学参量发生器/放大器作激发光源,利用激光诱导荧光激发谱技术,得到了NO2分子在440~600 nm波长范围内的荧光激发谱,将其分别归属为 和 的跃迁,由
在强关联相互作用电子系统的研究中,Bariev模型是继Hirsch,t- J模型后极具代表性的一种可积模型.而边界效应在一维可积系统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讨论开边界条件下具有
该文应用BES-Ⅱ探测器采集的积分亮度为(17.7±0.5)pb的在ψ(3770)峰上的数据对ψ(3770)的非D(D)衰变ψ(3770)→3π(ρπ)作了研究.观测截面分别确定为:σ(ψ(3770)→3π)=(7
该文首先介绍了半导体表面辐射THz脉冲的基本理论,然后用数值计算和Monte Carlo方法研究了以GaAs和低温生长GaAs(LT-GaAs)为衬底的大孔径光电导天线的THz脉冲时域波形,着重分
无核沙田柚是国际市场上优质果品,采用激光诱变手段已经得到了无核、少核的沙田柚新品种。 本文收集和总结了多年来大田生产的实验样本与相关记录数据,从生物学效应和物理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