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建设项目BIM辅助协同设计的分析

来源 :清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koo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简称为BIM技术)在越来越多的建设项目中被运用于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等。其中,建筑设计行业是建设周期的前期阶段,其设计技术的更新换代,能直接提高设计质量、成果完成度,从而使项目投资成本大大降低,并提高效率、节省工期。传统的设计技术是基于CAD及其二次开发软件的二维设计,而BIM则是以三维建模为基础的设计理念,其模型包含大量建设项目的信息属性,为设计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具有可视化、专业间碰撞检查、工程量统计、净高检查、CAD图纸错误检查等特点,更重要的是BIM技术提供了协同设计的平台,很好的保证各专业设计的时效性,从而提高设计的质量和效率。然而目前我国BIM技术在设计行业的应用还不成熟,BIM应用的形式呈现多样性:项目级BIM辅助验证、企业级BIM辅助验证、项目级BIM全面应用、企业级BIM全面应用、行业级BIM顾问等。本文主要针对项目案例,结合项目级BIM辅助验证的形式,对BIM协同设计进行研究,探索BIM协同设计的工作流程。本文以孙河某实际建筑设计项目为工程依托,围绕BIM协同设计技术在建筑设计领域的应用与功能展开了研究。首先调研了BIM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阐明了BIM技术在工程设计领域的重要性;然后以孙河某住宅建筑项目设计为基础,通过对BIM技术应用中涉及的多种协同设计工作模式进行论述和对比,选取了具有针对性的工作模式,为后续BIM协同设计实施过程的展开提供技术支持;在此基础上,深入阐述了项目中BIM协同设计的各个过程及协同关系,即项目的前期准备、模型设计深度及成果标准、BIM协同设计的组织及质量控制等内容。以此为切入点,本文总结了本次项目实践中BIM协同设计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本文研究成果表明,对于工期压力大、设计环节复杂繁琐、各部门协同要求高的项目,BIM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各部门协同工作的时效性和准确性,节省资源、节约成本。期望本研究成果可为BIM技术在建筑设计协同领域的推广和应用提供借鉴,为中国建筑设计行业实现信息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其他文献
艺术创作与人类的心理活动紧密相连,而超现实取向的绘画注重呈现梦境般的视觉效果和荒诞的奇想内容,因此运用超现实主义风格语言表现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是最贴近,最符合的方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持续蓬勃发展,无线通信产业面临的频谱资源短缺的问题日渐凸显,为了缓解这种现象,人们积极向高频领域探索。而可见光通信所处的频段高、传输速率快、保密性好、高效率、易于实现,已经吸引了光通信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成为光通信领域的研究热点。同时,为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下一代无线通信不仅仅要考虑频谱资源利用率的问题,还要考虑能效的绿色无线通信。为了更好地实现能效和谱效这两个性能指标的均衡
我国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与习近平依宪治国的理念之间存在着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完善理论的关系。一方面,习近平依宪治国理念要求我国一切法律以及带有“准法”性质的大量
目前全世界各个国家的教育宗旨之一就是要使得学生通过学习学科知识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逐步具备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前课堂教学中使用较多的教学方法是“问题导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第四代移动通信(Fourth Generation,4G)向第五代移动通信(Fifth Generation,5G)演进的过程中,超高宽带、万物互联等要求被提出,多样化的服务和
金属网格型透明电极因其具有良好的透光性、导电性、制备成本低且机械稳定性高等优点,被认为是替代氧化铟锡(ITO)材料的最佳选择。近些年,人们对金属网格型透明电极的制备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认知水平、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科学普及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了适应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普作品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不断地为人类社会提供新鲜的营养补给。而对科普作品的翻译就成为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的桥梁和手段。目前关于动物类尤其是鸟类科普文本的翻译研究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很多学者围绕如何将科普文本研究透彻,如何更好地运用到人类社会中这几个问题展开了激烈地讨论。本翻译实
《入界》系列版画作品,是对于当下生活状态的描绘也是对于当下生活状态的思考。在创作中进行探索与思考,希望这一系列作品通过对城市行人的描绘能呈现出当下都市生活的快节奏
建筑设备运维管理期间会积累海量而复杂的数据文件,其中大量信息与机电系统相关,具体包括暖通,给排水和电气等专业设备的运行状态、能耗信息及维护维修知识等。这些信息大体
行政公益诉讼在我国已初步建立,在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的保护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实践中行政机关与检察机关之间对于起诉标准存在较大争议。检察机关在诉前程序中对履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