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第二章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综合热分析法详细研究了反-白藜芦醇(TR)的稳定性,考察了不同极性有机溶剂、温度、光照、紫外线、酸度和常见金属离子对TR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27~77℃范围内,TR的含量变化不明显,通过综合热分析可知,TR在275℃时才会发生热分解;不同极性的有机溶剂对TR的影响很小;254nm的紫外光照对TR稳定性影响较小,而365nm的紫外光照影响较大;太阳光照对TR稳定性影响较大:随着光照时间的增加,TR的含量逐渐减少,且颜色逐渐加深;酸度对TR稳定性的影响较大:酸性条件,TR比较稳定,碱性条件下易被氧化;常见金属离子除具有氧化性的Fe3+和Cu2+外,其他金属离子对TR的稳定性影响不大。
本文第三章利用多光谱技术(荧光、紫外、同步荧光、红外和共振光散射技术)研究了TR与牛血清百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证实,TR对BSA有很强的荧光猝灭作用,猝灭类型为静态猝灭。计算了TR与BSA在300K,310K和320K时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结合距离和热力学常数等参数,并推断两者结合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范德华力或氢键。紫外光谱、同步荧光光谱、红外光谱和共振光散射光谱同时说明两者结合前后BSA的结构发生了变化。
本文第四章利用荧光技术考察了常见金属元素(M)Fe3+、Zn2+和Cu2+对TR与BSA结合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M-TR-BSA三元体系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都小于TR-BSA二元体系。通过实验可知,金属元素的加入使TR的荧光增强,同时使BSA的荧光猝灭。通过比较各自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可推断M与TR之间很可能先生成一种共轭程度高,刚性平面结构稳定的金属络合物,使体系的荧光增强;然后这种金属络合物再与BSA结合,使其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变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