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朝日新闻》气候变化新闻框架比较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wei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抽取了《人民日报》和《朝日新闻》1992年以来十次联合国气候大会期间及前后一周的时间范围内的气候变化科学类报道和政治经济类报道,从新闻标题、新闻图片、消息来源、引语等分析单元入手,对两份报纸的气候变化报道进行了新闻框架分析。本文试图解决以下问题:《人民日报》与《朝日新闻》气候变化报道新闻框架之间的差异如何?气候变化科学类报道的新闻框架之差异成因是什么?从新闻框架表现、差异及差异成因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和借鉴?分析和探讨上述问题有利于借鉴同行经验,有效发挥媒体在气候变化新闻报道方面的传播功能,并针对自身实际不断的改进。   研究发现,《人民日报》与《朝日新闻》均将“气候变暖”作为“气候变化”的预设,对气候变暖争议性研究的报道几乎为零。《朝日新闻》在议题种类方面较丰富,而且十分关注日本经济与气候变化问题,以及本国开展的气候变化科研活动。《朝日新闻》的图片使用量较大,图片种类较多。另外,《朝日新闻》的气候变化科学类报道的信息来源中,学术性来源(包括大学、科研机构及相关科研人员,气象组织及部门,国际能源机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等)占比较高。相比之下,《人民日报》的议题种类较少,气候变化科学性报道中学术性来源的报道较少。在科技知识方面,《朝日新闻》的报道对气候变化给自然环境、公民衣食住行、企业界等各方所带来的影响均有涉及,《人民日报》则主要报道环境所受影响,并且集中关注海洋、冰川、森林等所受的影响。   两份报纸的气候变化政治经济报道所占比重均越米越高,但《朝日新闻》对本国经济界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之关注度更高,并且时常与全球经济相联系,在阐述本国立场时更常使用数据性论据。《人民日报》之报道则相对较缺乏全球视野,并且更常使用说理性论据。社会发展状况、组织限制、新闻常规、新闻从业人员的意识形态及地理环境等因素造成了两份报纸不同的气候变化科学和政治经济新闻框架,本文尝试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
其他文献
工程保险制度在国外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了,作为防范工程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以及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不可缺少的一项制度。工程建设中存在诸多难于事先确定的干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信息传递的即时性要求也在提高,而全球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问题得到了解决。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便是一个鲜明的案例,此项技术集成了众家所长,不但能
期刊
南通四建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江苏省邮政通信指挥中心工程,建筑面积28378m2,地下2层,地上17层,1至4层为大开间的活动空间,5至11层分为南北两个塔楼,12至17层塔楼连通成为整体,
基础预留螺栓孔或较深的预留洞 ,多采用孔位固定芯模的方法。木模板损坏的碎块也不易清理 ,既浪费资金又影响工期。这里介绍一种利用泡沫塑料板和固定芯模相结合的施工方法。
期刊
独立纪录片以其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平民化的视角备受瞩目,拥有广泛的创作群体和传播渠道。独立纪录片工作者在纪录片中除了展现创作理念和拍摄技术以外,应该还有难以言传的隐性知
现今中国的电视媒体格局,竞争日益激烈。在这场眼球争夺战中,各地方卫视的处境无疑更加尴尬和危险,面对具有绝对优势的央视、日渐壮大的地面台以及境外媒体的虎视眈眈,地方卫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