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站附近的城市道路交通系统模型研究与特性分析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paya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通瓶颈是影响城市交通畅通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多数交通拥堵的形成都与交通瓶颈有关。不仅如此,它也是许多复杂非线性交通流现象的直接或间接诱因。公交车站作为城市交通系统中的一种典型瓶颈,在城市快速路和普通街道上十分常见。设置在城市快速路上的公交车站往往与其附近的入口或出口匝道构成组合瓶颈,各种车流经过时不可避免地产生交织冲突。在普通街道上,公交车站通常直接设置在非机动车道上,从而引发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相互干扰。基于此,本文利用道路交通流理论对公交车站附近的交通系统进行建模,并对其交通交通流特性进行分析。主要工作如下:1.基于一种双车道元胞自动机模型对城市快速路上公交车站与其附近匝道所构成的组合瓶颈进行建模,并通过计算机数值模拟对道路流量、通行能力以及交通流时空演化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公交车站设置在入口匝道上游可以提高通行能力和道路利用率;公交车站设置在出口匝道的下游可以获得更高的通行能力。将以上两种最优设置方式进行比较,发现出口匝道对主道上游的流量及其平稳性存在较大的影响,入口匝道对主道上游流量的影响相对较弱。2.基于VDR元胞自动机模型和BCA多值元胞自动机模型,在周期边界条件下对城市普通街道上公交车站附近的机非混行交通流进行建模,并对流量、平均速度、旅行时间等交通流宏观特性与机动车、非机动车空间占有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机非混合交通流的速度-空间占有率关系的函数形式,能较好地同数值仿真结果相符合。3.采用一种宏观-微观混合模拟模型对公交车站附近机非干扰下的道路系统进行建模和分析。在公交车站附近区域采用微观车辆跟驰模型,并引入了机非干扰作用;在其它区域使用无机非干扰的宏观连续模型。模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较好地重现了不同机非干扰强度下拥堵的形成和演化特征。
其他文献
在电力能源应用范围不断增加的时代背景下,电力系统运行中产生的数据类型不断复杂化,对有价值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能够促进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在电力行业发展过程中,大数据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的加快,农村的社会治安问题也不断增多,综合反映的治安热点与难点比较突出,有的治安问题还比较严重。我国是一个农业大
随着商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我国经济增速下行,中小企业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保持、提高企业利润是很多企业都面对的问题。会员制营销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思路,
为了筛除红外制导导弹视场中的各种背景干扰,提出了一种基于惯导信息提取目标运动特性、辅助图像系统检测目标的方法。该方法首先根据惯导数据提取出海天线的位置、缩小检测
随着工业4.0的转型加速,"机器换人"的自动化改造过程逐步实施,大批量的机器人被组装代替人工劳动,而机器人最核心的关键就是机器人关节,特别是机器人关节的RV减速器。由于RV
<正>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国际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传统的保密工作受到巨大冲击,窃密失密事件时有发生,信息安全面临巨大挑战。作为企业基层保密工作者如何针对现状,调动各种
20世纪中期以来,世界经济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化现象。由于很多资源是可耗竭的,环境容量也是有限的,要解决这些问题,人类必须重新认识自然,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