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林罗山的理学思想

来源 :延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p172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公元285年,中国的儒学就已经东渡传入了日本。在儒学刚刚传入日本时,虽然得到了王朝的赏识,但也仅仅作为一种辅助的思想来帮助贵族提升修养,并没有达到主流思想的高度。那个时候儒学在日本的影响很微弱,而佛学和禅学则是思想的主导。到了江户时代,随着朱子学的不断发展,日本儒学进入了繁盛时期,儒学开始为一种软性的思想力量被人们所接受和追捧,甚至于儒学已经成为日本统治者和日本民众认知世界和进行社会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据,此时的儒学已经代替了佛学和禅学成为日本主流思想,对江户时代日本社会发展乃至于日本近代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江户时代以后,日本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那么儒学的繁荣就是这个发展转折的催化剂。日本儒学发展的过程中,以林罗山为代表的朱子派思想学家功不可没,虽然林罗山的师傅藤原惺窝被称为日本近世儒学的“开山祖”,但却是林罗山为朱子学顺利登上官学之位铺平了道路。通过对林罗山理学思想的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其对朱子学在整个东亚地区的传播和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对东亚价值的确立产生的深远影响,而且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明晓宋明理学、尤其是朱子学在日本近世及近现代思想中的重要地位与意义。本文公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本文的引言,主要介绍在何种背景之下选择研究林罗山的朱子学思想,以及国内外学者针对林罗山相关研究的现状。同时对论文结构进行了大概的说明。第二部分是对林罗山理学思想产生背景的研究,主要分为时代背景和思想背景两个部分。就时代背景而言当时的日本政局混乱,德川家康刚刚走上统治者的地位,看到了仅凭武力压制的方式进行管理的局限性,吸取了丰臣秀吉的教训之后决定选择思想统治,朱子学虽为外来学说,但是其功能性非常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需求,加之当时有一批优秀的日本学者正在推广朱子学,所以朱子学应时代的要求走上了官学的发展道路。就思想背景而言,当时日本佛教盛行,但是佛教并不符合统治阶级统治的需求,而且当时基督教在日本也没能得以兴盛,于是朱子学逐渐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分别阐述的是林罗山的理气论和心性论。这部分首先阐述了朱子的理气论和心性论,然后将林罗山的理气论和心性论与之相对比,林罗山主张理气合一和心性归一,表示林罗山对朱熹的观点有所继承,但是同时也有他自己的特点。第五部分阐述的是林罗山的宗教观。林罗山重视日本的神道,这是他作为一个日本学者民族性的表现。另外,为了发展朱子学他继承了师傅藤原惺窝的思想排斥佛教,站在捍卫幕府利益的角度上他排斥耶稣。林罗山作为日本朱子学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在漫漫历史长卷中举足轻重。他对于朱子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使得朱子学在日本开显出了崭新的一面。罗山的思想体系是一个集多元为一身、同时独具罗山特色的体系,是一个内涵丰富、论理相对严谨的体系。罗山思想在整个日本思想史中的地位不容忽视,罗山思想的综合性和启蒙性开启了朱子学乃至整个儒学在日本发展的新篇章。
其他文献
学位
12世纪末13世纪初,北方的蒙古高原进入内外矛盾全面激化的历史时期。人们已意识到改造客观世界——这一时代使命的紧迫性,从事物的本质、主客观关系等方面也可以判断出“天时”
人权是一个引人瞩目的概念。但人权本身也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复杂、最有争议的重大问题之一。虽然人们试图在人权概念的认同上面求得一致,但是由于中西之间由于文化类型各
中浙优8号由中国水稻研究所与浙江省杂交水稻种业有限公司合作育成的杂交晚籼稻,属迟熟杂交晚籼稻,全生育期137.2d,比对照汕优63长5.2d。本县平原地区5月20日至6月10日播种,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先秦哲学是中国哲学的发端,为中国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先秦时代是中国哲学形成学派和建立其体系的重要历史时期,它广泛地探讨了宇宙本原和自然规律问题、天人关系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目的:为探讨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对土壤酶活性及活性有机碳的影响及其机理,揭示其对土壤养分利用的机制,为其人工栽培技术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选择河北省旱作区不同密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子支付业的蓬勃发展,电子支付模式下的金融行为对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尤其是社会信用文化建设提出了高要求。本文突破了以往对“契约”、“风险”等概念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