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秦哲学是中国哲学的发端,为中国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先秦时代是中国哲学形成学派和建立其体系的重要历史时期,它广泛地探讨了宇宙本原和自然规律问题、天人关系问题、人伦关系问题、身心和谐关系等问题,把哲学研究拓展到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内容极为丰富,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先秦哲学是先哲的智慧,也是今人的财富。
和谐是人类的美好追求。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和谐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自然价值观。和谐价值观可分为三个方面:人与自然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人的身心和谐。
中国古代圣哲都明确主张“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自古就有的和谐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先秦道家把人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作为最高的准则。儒家则提出“天人合一”思想,重视对“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关系问题的探索。古人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万物同类,因此人对自然界应采取顺从、友善的态度,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中华民族尊重自然的民族精神。
个人生活在群体之中,正确处理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在任何时候都尤为重要。群体关系就成为先秦诸子十分关注的哲学课题,其中儒家哲学最具有代表性。儒家非常重视人类生活的群体性,并以伦理关系来解释人类群体生活的特征,并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互敬瓦爱,和谐共处。
自古以来,人类对身心关系的思考和理解所形成的身心观具有多层的含义。它既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也是认识论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直到今天,身心关系依然是哲学、物理学、宗教学、生理学、心理学、医学及脑科学等多种关涉到生命科学的学科所关注的问题,甚至被视为当代科学的前沿问题。古代道教在对生命的真切关注与实际探索中所提出的内涵丰富的身心观,不仅可以对现代人的修身养性、提高生命质量起到一定的积极影响,而且也可以为当代生命科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因为现代人对生命不再一味地追求长寿,而是更注意自身生命的质量和人生价值的意义。
和谐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核。追求和谐境界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中国古代哲学学派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尊崇和谐价值观、和谐方法以及和谐行为结果。总之,中国古代的哲学精神就是和谐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