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理论探讨建筑设计的操作过程

来源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p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藉了解人们在意象中如何建构空间结构,并发展使其能展现于外的方 法理论研究,进而试图建构一套容易操作的设计过程,终以实例操作来检测其可行 性及结论之可代表性。其主要目的在有效缩短实质环境规划与设计工作者和使用者 之间的鸿沟,期望可迅速确实的建构理想之实质环境。 理论基础建立于认知理论、创造思维理论及方法论的基础上,经研究形成了两 个主要概念——“分类层级的掌握,有助于设计者与使用者之沟通及讯息传递”及 “创造思维即是[合]的表象”,以此作为进行建筑设计操作程序研究的基石。然 后,运用认知理论来探讨及实验,建立[分]的层级与运用模式,再以方法学及创 造思维理论整合出[合]的操作程序,并辅以实务案例验证,建立一套完整且可供 实质环境规划者依循的理性思维设计程序理论模型。 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尝试以认知理论中“人由被动转变为主动讯息处理者的观 念,及将不可展现于外的内在层级研究,化解成可量化的小部份精准技巧的启发”, 将[分]的概念以使用者对大型综合医院作案例研究,运用认知理论建立认知元素, 及建构意象中空间结构,并使其展现于外易于沟通,以期对分类理论进行实证探讨; 另在[分与合]的整体程序实验,则加入系统设计之观念“针对问题以分析与整合 的步骤进行”,以专业者进行实务案例操作访谈并作回馈分析之深度研究,以验证 并提出理性思维设计程序模型。 本论文为方法理论研究,并以实例验证在方法上之可行性及结论上之可代表性, 期望能厘清认知元素中[分]、[析]的层级系统及认知结构中[整]、[合]的结构 特性,提供实质环境规划者一个操作原则及方向。 论文正文共约15.07万字;图49幅,表43张。 关键词:建筑设计 认知理论 分 创造思维 合 哲学 方法 程序
其他文献
由于少有专门针对美术类高等院校的理论研究,现实的美术院校的规划、设计一直以来是参考普通高等院校的设计原则和方法。这种情况造成目前各美术高等院校不仅在功能上有着或多
在现代社会中,大多数景观是为了公众的欣赏而设计的。因此,景观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公众创造美好的体验,其中不仅包括功能上的遮阴、休憩等,更应该为公众提供充满意义感的景
在城市住区建设尤其是郊区化住区建设中,特定的城市开发区住区建设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具体研究。城市开发区住区既有郊区住区的普遍特点又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通过对其住区结
随着改革开放和新型城镇化工作的推进,我国已进入社会全面转型时期。农村人口的转移以及城镇产业结构的转型,都极大地促进了工业城镇的发展。但在城镇化过程中,工业城镇公共
当前,城市因其自身地域的限制必须承受空间结构重构的挑战,而展现出一种将城市空间作为精神性“场所”的重新限定。中国的大城市经历了以往功能主义模式下的规划设计阶段,不得不
北京地处游猎、游牧和农耕三大文化交汇处.北京的历代帝王在生活、政治、军事等诸多方面都有对狩猎、骑马和养马练兵等活动的需求.北京南郊具有广袤的天然湿地和平原,这样的
中国社会转型时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天津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发展面临着任何国内外大城市在高速发展时期都会遇到的困惑与问题。 该论文以2004年天津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为基
南京路是上海早期街道中最具代表性的道路,是近代上海“十里洋场”最繁华的代表,它见证了上海近代城市和社会发展的历史和进程,是上海城市文化的象征之一。论文通过对南京路近代
学位
随着商业竞争的加剧,商品与商业终端的同质化趋势愈来愈强。商业地产景观不可避免地成为重要的商业竞争力。它不仅应具有城市公共景观的基本功能,还应当起到吸引消费、培养品牌
学位
该课题是作者的导师李百浩教授湖北省建设厅项目--湖北近代建筑研究(110-453321)和湖北传统民居研究(110-453331),以及武汉市文化局关于"武昌昙华林历史街区保护和利用"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