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整体空间耦合重构视角下地下空间设计理论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yd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城市因其自身地域的限制必须承受空间结构重构的挑战,而展现出一种将城市空间作为精神性“场所”的重新限定。中国的大城市经历了以往功能主义模式下的规划设计阶段,不得不宣告其平庸化的突显,城市空间和环境的贫乏和单调成为困境。但同时,城市也正在处于这样一个时期,持续不断的剧烈变革正促使反思传统社会动力下城市的设计语言及思维范式。在这样复杂性及多样性交织的背景中,地下空间自然的为城市做出更为综合化,更为整体化的回应。地下空间利用也因此而成为城市自身理性的选择,而承载着空间综合形态的可操作性精神场所。倾向学术性的理论研究似乎也为地下空间学科在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及景观设计学的交织中寻找到其恰当的定位。  城市空间理论领域研究的方向是非常宽泛而具有包容性的,论文将城市地下空间设计理论性的探索确立为研究对象,从而在认识城市地下空间的过程中寻找“抽象法则”的存在。因此,全文从城市空间整体动态耦合重构的视角对城市地下空间设计理论展开系统的研究,探索城市地下空间设计的内在特征、发展规律,力图构建一个具有清晰逻辑和较强针对性的理论体系及研究平台。  论文主要以四个部分顺序展开:  第一部分包含第1章,论文从地下空间理论文献综述及地下空间发展演变脉络入手,分析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自身的未来取向,客观总结出当前地下空间发展的趋势。并据此阐述了解决城市现实发展矛盾而进行城市地下空间设计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从而明确“地下空间设计理论研究”这一命题。  第二部分为第2章,是本文理论基础的诠释和构建。也就是城市地下空间设计的理论需要从局部视角研究“空间意象形态理论”和“行为精神空间理论”这两大主题。同时,两大研究主题中还需要引入基于整体宏观视角的“行而上学空间理论”,用以协调两者之间的矛盾,沟通整体与局部的隔阂,并成为整个地下空间理论中的核心和灵魂。  第三部分包含第3章和第4章,在理论探索的引导下,针对地下空间进行意象形态研究,在详细梳理了地下空间形态构成要素基础之上,分析了复杂地下空间形态的内在联系和序列关系,并更为深层次的探讨了地下空间序列的组织方法。而后,论文在对地下行为认知的研究上,提出地下空间场所精神的回归需要建立在审美体现、文脉传承和精神回归三个方面。城市地下空间的设计也就需要充分挖掘行为学在空间环境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上所展现的巨大潜在作用的情况下,依据现象学和人类学的基础,探讨“地下空间场所”中空间使用者的“存在”以及“精神”和“场所”之间的深层意义。  第四部分包含第5章和第6章,在局部视角下的地下空间形态、功能和精神研究的基础之上,以宏观层面而相对抽象的整体视角提出地下空间设计的本质应该是与地面空间产生功能、形态和精神方面的多重耦合作用。并在这种持续动态发展的耦合力下,最终产生对城市整体从物质到非物质层面的全面重构,形成一种“地下空间——城市空间——动态空间”之间有机整合、互促互动的城市整体空间发展新模式。竞争与协同的统一、渐变与突变的共存、聚合与分散的协调,有序与混沌的交融,这便是地下空间设计对于城市整体空间耦合重构的最终目标。  另外,具有代表性的实践案例在依据整体结构之上加以理解性的分析,从而运用于佐证理论和方法的溯源。这使得研究的路径得以相对清晰的逻辑推进方式进行综合,更积极的反映理论研究的导向性。  由此,论文搭建起了以“空间意象形态理论”引导的地下空间物质形态研究;以“精神场所空间理论”为主线的地下空间场所精神研究;并最终在“行而上学空间理论”影响下,建立了以地下、地上动态耦合重构为目标的系统而严谨的理论研究平台。  
其他文献
本文旨在引入发展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及研究方法,利用学科交叉的优势拓展传统建筑史学的研究思路,建立"建筑创新散布"模式,从全新的理论切入点思考建筑创作与创新问题;视"新艺
深圳市龙岗区以丰富的空间资源,久远历史的人文资源,最长的海岸线,以及丰富的山体景观资源等等,成为深圳市市场资源最丰富的行政区。在城市新经济发展环境下,龙岗区作为资源大区,其
学位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我国城市化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区域城市化及城市区域化空间发展趋势明显,城市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解决区域内部城市之间过度竞争问题的关键是“
学位
现代传媒所引导的全球化的消费时尚浪潮席卷下,商业建筑成为与消费者关系最密切,同时对城市活力的影响最为直接的建筑类型。作为一项建筑类型的研究,半个多世纪以来商业建筑设计
三峡库区地处我国中西部结合地带,是长江上游与中下游之间的经济联系纽带,也是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强烈、自然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的地区。库区人多地少,人地关系非常紧张。在三峡
钢结构建筑是二十世纪重要的基础建筑结构类型,也是当代建筑师钟爱的建筑类型之一.它的发展尤其体现了工业化技术要求和情感化艺术创作之间的表现矛盾,体现了建筑技术与建筑
在现代社会中,大多数景观是为了公众的欣赏而设计的。因此,景观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公众创造美好的体验,其中不仅包括功能上的遮阴、休憩等,更应该为公众提供充满意义感的景
在城市住区建设尤其是郊区化住区建设中,特定的城市开发区住区建设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具体研究。城市开发区住区既有郊区住区的普遍特点又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通过对其住区结
随着改革开放和新型城镇化工作的推进,我国已进入社会全面转型时期。农村人口的转移以及城镇产业结构的转型,都极大地促进了工业城镇的发展。但在城镇化过程中,工业城镇公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