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1年,《读者》杂志创刊,迄今已走过28个春秋,其走过的成功历程被学界作为一种“读者现象”来解读。办刊理念是期刊的灵魂,不仅为期刊的发展确定方向、明确功能,为编辑组稿、编稿提供依据,而且也是期刊葆有相对固定读者群的基础,期刊的属性不同、读者对象不同,其办刊理念也会不同。在《读者》成长的28年里,她是如何审视周围的社会文化环境,准确地对杂志进行定位、确立科学的办刊理念,期间有什么成功经验可以总结,市场的挑战又需要她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是研究《读者》绕不开的重要论题。媒介产业实际上是一个内容产业,其核心产品是内容,这一点对于作为期刊的《读者》来说更为重要,《读者》的内容生产过程正是对其办刊理念的直观体现。而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应用又为内容的呈现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读者》是一份大众文摘类期刊,“大众”身份的形成无不依赖于技术的支撑,事实上,数字技术也只不过是一种不同以往的另一个手段而已,内容生产才是杂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二法门。本文即在内容生产的视角下,以内容分析和受众调查结果为基础,对《读者》办刊理念作一定解读。研究发现,《读者》的内容生产并没有成为大众文化自身变迁的附庸,对已经确定的办刊理念的坚持使其在吸收大众文化积极元素的同时,也能对其中的消极侧面保持难能可贵的警醒和判断,同时,对办刊理念适时地调整和完善也使《读者》具有与时俱进的鲜明特色。这应是《读者》成功的根本原因。而同行《青年文摘》等杂志在数字技术上的有益尝试则凸显了《读者》在这一方面的相对不足。《读者》对网络技术的应用仍然停留在期刊业向电子杂志进军的初期阶段,至今没有明显的改观,而正文中关于受众调查的多方面数据则表明,这一不足或许将成为《读者》今后发展的重要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