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这个多元文化相互激荡的时代,各国都面临着多元文化与全球化,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挑战。如何在全球化、现代化的进程中,既保持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和独特性,又使不同文化间达成沟通与理解,促成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与创新,促成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的人们携手合作,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的危机?民族学校课程应该为此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国的民族学校课程长期以来都没有建立完善的体系,照搬汉族学校教育模式而没有民族特色,不符合民族教育发展的规律,民族学校课程的改革刻不容缓。西方60 年代兴起,至今方兴未艾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及实践经验为我国民族学校课程改革开拓了新的思路。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又为民族学校课程改革带来良好契机。民族学校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的发展。因为课程与教师是共生、共建的关系,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提出相应要求,而教师发展的状况又影响着课程改革的速度和程度,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本研究从多元文化教育的视角,对广西苗族地区的一所民族学校课程改革和教师发展的现状进行田野调查发现:该校课程改革滞后,教师的专业素质不高,二者相互制约,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高。究其原因在于教育观念的落后以及高度集中的课程管理体制,依然束缚着民族学校和教师的思想和手脚。学校课程文化的霸权,使少数民族文化在学校课程中处于失语状态。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面临着被现代化浪潮淹没的危险,民族学校课程没有担负和发挥其传承保护优秀民族文化的重任。民族学校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都没有反映多元文化教育理念,难以培养出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具有跨文化适应能力的人才,也无法促进当地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教师发展之方向和程度也为此受到影响和制约。教师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能力结构都无法适应多元文化课程改革的要求。教育经费的短缺也是影响民族学校课程的改革与教师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民族教育要积极应对时代的挑战,必须树立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转化单一的学校课程文化;改革课程管理制度,赋予民族学校及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解构重组民族学校多元文化课程,促进民族学校课程体系的完善。同时,激发教师参与民族学校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建立完善适应多元文化教育的教师培训与评价制度,使民族学校教师在民族学校课程改革中实现自我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与民族学校课程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