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的快速发展刺激着我国食物消费经历着第二次转型,即居民食物消费由植物性食物向动物性食物转变的同时,肉食消费正向高蛋白、低脂肪的草食型畜产品方向替代,然而,长期农牧悖离的农业生产模式钳制了我国肉食生产能力,如何在供给侧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改革,使农业生产要素实现最优配置,也是未来保障食物安全研究的重点,本研究基于七个草业经济区,将食物当量和农田当量作为量纲,结合交叉替代弹性,探讨我国不同区域间肉食生产与消费的时空差异及未来发展趋势,并结合草地农业系统探讨未来肉食生产供给侧改革可行性,以期缓解肉食生产的土地资源压力。主要结论如下:1.食物消费结构稳定于490FEU,但肉食消费不断替代口粮消费,其中,2015年,口粮消费与肉食消费分别占比62.34%和37.66%,其中城镇居民耗粮型畜产品消费量增加了13.41%,而草食畜产品增加了50%,农村耗粮型畜产品消费量增加了18.78%,草食畜产品增加了31.13%。2000-2015年,平均草食畜产品需求收入弹性较耗粮型畜产品更高,为0.66,草食畜产品随我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而持续增长。2.不同区域间肉食交叉替代弹性呈明显的时空差异性,除2006-2010年蒙宁区肉食交叉替代弹性耗粮型高于草食型外,草食畜产品交叉替代弹性均高于耗粮型畜产品,且青藏区耗粮型畜产品交叉替代弹性最低,仅为0.27和0.31,且2011-2015年,西南区、东南区耗粮型畜产品交叉替代弹性相较上一周期下降明显,未来耗粮型畜产品被草食型畜产品替代趋势将更明显。3.未来肉食生产能力将持续增长,且草食型畜产品平均增长率大于耗粮型畜产品,但2035年东南区与西南区草食畜产品生产能力仅为蒙宁区的90%,未来草食畜产品供需相悖将威胁该地区草食畜产品供给能力,因此本研究,通过比较传统农业与草地农业肉食生产能力,草地农业系统肉食生产力高于传统农业系统3-4倍,通过不同梯度发展草地农业,可缓解我国饲料粮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