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候变化已对人类生活造成重大影响。与气候变化有关的一系列话题,如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和极端天气等早已引起科学界的广泛关注。新闻媒体报道也是人们认识气候问题的重要信息来源。由于气候变化这一现象的抽象性和复杂性,隐喻就成为新闻报导频繁使用来认知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Factiva数据库,提取有关气候变化话题的新闻报道,自建“环境变化话语”语料库(Corpus of Climate Change Discourse),利用批评隐喻理论分析新闻媒体中使用的隐喻。本文旨在达到以下三个目标:1)总结新闻媒体报道中常见的隐喻模式;2)研究美国、英国、中国的新闻媒体在使用隐喻时的相似与差异;3)最终挖掘出各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所表现出的不同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研究结果表明,有四种概念隐喻在气候变化话语中较为凸显。其中,精神状态隐喻将气候变化的危害映射成一个充满威胁的不确定因素。健康状态隐喻将气候变化所带来的问题映射成健康问题。《纽约时报》、《泰晤士报》和《中国日报》在上述两类隐喻的使用中并无太大不同。战争隐喻的使用频率最高。本文将其分为“战前”、“进攻和防守”、“策略和方式”三大场景。《纽约时报》和《中国日报》使用的隐喻集中于前两大场景,而《泰晤士报》则侧重于后一场景。《纽约时报》和《中国日报》着重报道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而《泰晤士报》则侧重寻找解决方案。旅程隐喻突出环境治理的任重道远。《纽约时报》关注“路线”场景,渲染其减排的雄心壮志;《中国日报》则使用更多的“增力”场景,突出其治理的决心。本文研究发现,媒体报道往往使用概念隐喻来塑造气候变化的形象,而不同的隐喻模式往往受到不同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影响。因此,利用批评隐喻对气候变化话语中的隐喻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新闻媒体如何建构气候变化这一重要话语。从语境、文化、政治、社会等一系列因素剖析不同国家媒体的报道,能更全面揭示各国对待气候变化问题的差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