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媒体中气候变化话语的批评隐喻分析

来源 :浙江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orm3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候变化已对人类生活造成重大影响。与气候变化有关的一系列话题,如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和极端天气等早已引起科学界的广泛关注。新闻媒体报道也是人们认识气候问题的重要信息来源。由于气候变化这一现象的抽象性和复杂性,隐喻就成为新闻报导频繁使用来认知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Factiva数据库,提取有关气候变化话题的新闻报道,自建“环境变化话语”语料库(Corpus of Climate Change Discourse),利用批评隐喻理论分析新闻媒体中使用的隐喻。本文旨在达到以下三个目标:1)总结新闻媒体报道中常见的隐喻模式;2)研究美国、英国、中国的新闻媒体在使用隐喻时的相似与差异;3)最终挖掘出各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所表现出的不同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研究结果表明,有四种概念隐喻在气候变化话语中较为凸显。其中,精神状态隐喻将气候变化的危害映射成一个充满威胁的不确定因素。健康状态隐喻将气候变化所带来的问题映射成健康问题。《纽约时报》、《泰晤士报》和《中国日报》在上述两类隐喻的使用中并无太大不同。战争隐喻的使用频率最高。本文将其分为“战前”、“进攻和防守”、“策略和方式”三大场景。《纽约时报》和《中国日报》使用的隐喻集中于前两大场景,而《泰晤士报》则侧重于后一场景。《纽约时报》和《中国日报》着重报道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而《泰晤士报》则侧重寻找解决方案。旅程隐喻突出环境治理的任重道远。《纽约时报》关注“路线”场景,渲染其减排的雄心壮志;《中国日报》则使用更多的“增力”场景,突出其治理的决心。本文研究发现,媒体报道往往使用概念隐喻来塑造气候变化的形象,而不同的隐喻模式往往受到不同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影响。因此,利用批评隐喻对气候变化话语中的隐喻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新闻媒体如何建构气候变化这一重要话语。从语境、文化、政治、社会等一系列因素剖析不同国家媒体的报道,能更全面揭示各国对待气候变化问题的差异所在。
其他文献
本文是一篇翻译实践报告,其中描述的实践任务是笔者参加的由哈尔滨语堂翻译服务有限公司提供的笔译实践工作,选取了CBO官网中经贸方面预算的材料作为研究对象,对经贸类预算文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本文主要介绍大型铸件渐变壁厚尺寸检测方法的研究与应用,该方法打破传统尺寸测量方法,通过人工计算及计算机软件成功应用将产品图纸转换成检验图纸的检测表,杜绝无法检测或
目的观察增液布津汤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气阴两虚、燥热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及时唾液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将45例pSS气阴两虚、燥热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