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性肾肿瘤病理性质的预测因素分析研究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hao_hao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临床工作中肾肿瘤检出率大幅增长,而大多数健康体检发现的病变是小肿瘤,其中就包含了极少部分位置特殊的肿瘤——内生性肾肿瘤。因解剖结构的高度复杂以及手术治疗的高难度和高风险,使其倍受国内外泌尿外科专家学者的关注,其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治疗(包括根治性肾切除术和保留肾单位手术)、微创治疗(包括射频消融、冷冻消融和微波消融等)以及主动监测。本研究探讨内生性肾肿瘤病理性质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医生制定内生性肾肿瘤治疗方案提供相关的肿瘤病理学信息。方法:回顾性研究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2016年8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内生性肾肿瘤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包括基本信息、影像解剖学资料及病理学资料等)。根据病理学资料将病例分为良性组和恶性组(低度恶性组和高度恶性组),采用χ~2检验和Student t检验来分析两变量组之间的基本信息及肿瘤解剖学资料的差异性。通过单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基本信息(性别、年龄、BMI、肿瘤大小、左右侧)、R.E.A.N.L.肾测量评分系统各单项评分以及R.E.N.A.L.总分与内生性肾肿瘤性质为恶性及高度恶性的关系,然后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并根据独立危险因素构建评分表用于预测肿瘤的的病理性质,最后通过构建ROC曲线来评估独立危险因素预测肿瘤病理性质的效能。结果:共有72例内生性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研究。经Student t检验和χ~2检验分析得知,内生性肾肿瘤良性组与恶性组在性别、N单项评分、L单项评分以及R.E.N.A.L.总分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且恶性组的男性比例、N单项评分和L单项评分为高分者比例以及R.E.N.A.L.总分均显著高于良性组。比较低级别与高级别两组临床资料发现,高龄往往与高级别肿瘤相关(P<0.05)。经单因素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知,男性、肿瘤距肾窦或肾集合系统≤4mm、肿瘤与极线关系密切(>50%穿过极线、穿过两极线的中线、位于两极线之间)是内生性肾性肿瘤发生性质为恶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通过独立危险因素构建S.N.L.评分表,根据评分构建ROC曲线,发现S.N.L.评分表用于预测内生性肾肿瘤的性质具有非常好的效能(AUC>0.8),并且肿瘤S.N.L.评分在4分以上者,判断其性质为恶性的敏感性为0.917,特异性为0.667。在低度恶性组与高度恶性组之间,由于经单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仅得出年龄这一个相关变量(P<0.1)。高度恶性组病例较少,故未进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及ROC曲线构建。结论:R.E.N.A.L.肾测量评分系统在预测内生性肾脏肿瘤生物学信息方面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男性、肿瘤距离肾窦或集合系统的距离≤4mm以及肿瘤位置与极线关系密切(>50%穿过极线、穿过两极线的中线、位于两极线之间)是影响内生性肾肿瘤性质为恶性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龄可能跟高级别恶性肿瘤性质相关。通过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S.N.L.评分表在预测内生性肾肿瘤病理性质方面的效能高,能为临床医生制定内生性肾肿瘤治疗方案提供有价值的肿瘤病理学信息,其普遍性及实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去证实。
其他文献
目的:虽然临床上广泛将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作为前列腺癌的筛查工具,但其作为血清标志物的使用仍具有局限性,包括无法准确地区分良性和恶性疾病,因此,最终确诊依然需要前列腺穿刺活检,并且导致无需接受治疗的活检结果为良性疾病或低危的无临床意义的前列腺癌患者的数量有所增加,我们联合PSAD和MRS的使用来预测PSA<10ng/ml患者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本研究收集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PSA<10
目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治疗中表现出显著的疗效,同时许多学者们关注各种临床特征和生物标志物在免疫治疗中的预测作用,但目前研究发现它们的预测作用仍无统一结论。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对现有的研究数据进行合并分析,探讨不同吸烟史的晚期NSCLC的IC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obot-assisted radical prostatectomy,RARP)联合内分泌治疗寡转移性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5月期间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21例寡转移性PCa患者,按是否接受机器人手术治疗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61
研究背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一种亚型,约占30%-58%。在利妥昔单抗时代,R-CHOP(R,利妥昔单抗;C,环磷酰胺;H,阿霉素;O,长春新碱;P,强的松)化疗方案明显提高了治疗效果,但仍有部分患者发展为难治复发。完善预后评估系统,尽早识别高危复发患者,采取积极干预措施,可能提高治疗效果。有
目的:探索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反应的影响因素,建立新辅助化疗疗效的临床预测模型,早期评估患者对化疗的敏感性,指导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12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2017年8月~2020年5月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初治的124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新辅助化疗后的病理反应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采用χ2检验对两组的临床病理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将有统计学
目的:研究高瘤负荷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 HSPC)患者内分泌治疗后进展为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 CRPC)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筛选出预后相关指标,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用以指导临床,可为临床全面管理疾病提供帮助。方法:1、收集2010年01月至2020年08月期间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初次诊断且首次接受内分泌治疗(药物去势加抗雄激素药物治疗)的101例高瘤负荷(存在内脏转
目的:在临床工作中常发现,首次前列腺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为阴性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异常患者,重复穿刺仍能检出一部分阳性患者。本研究通过分析前列腺重复穿刺病理结果的预测因素,探讨PSA及其他前列腺相关参数在重复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中的预测价值,并建立预测模型,为临床决策是否行重复穿刺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6年01月至2021年01
目的:探讨局部复发性直肠癌再次手术的疗效及影响患者长期生存和R0切除的预后因素。方法:收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2009年1月至2016年5月再次手术治疗的56例LRRC患者病例资料。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56例患者的5年生存率并用K-M曲线描绘其总的生存时间,分析不同复发模式下患者疗效的差异性;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评估临床因素与长期预后的关系,并使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影响R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肝脏良性肿瘤(Benign liver tumor,BLT)的诊断,手术指征,外科治疗方式选择及疗效。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20年8月期间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行手术治疗173例肝脏良性肿瘤的临床资料,其中肝海绵状血管瘤136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19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7例,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5例,肝腺瘤4例,炎性肉芽肿2例。结果:173例患者行
目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探讨生物信息学挖掘的PMEPA1基因在前列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前列腺癌的诊疗与预防提供新思路。方法:(1)在GEO在线数据库上搜索数据集,共纳入4个数据集(GSE104935、GSE120005、GSE78201和GSE21887)进行进一步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DEGs),利用DAVID数据库对其进行GO功能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P<0.05为差异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