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时期中原地区祭祀遗址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sh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东周时期中原地区发现的主要祭祀遗址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分类研究,从考古学上对这一时期祭祀遗址所反映的祭祀制度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献中的祭祀制度,并进一步对东周时期的礼制和社会思想进行讨论。本文共分为了七个部分:绪论。对东周时期中原地区的祭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献和礼制方面,从考古学入手的系统研究较少,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将本文所需材料进行全面搜集和整理,在此基础上和文献相结合进行研究。第一章,东周时期中原地区祭祀遗址的基本问题。主要是对这一类遗址的发现发掘情况进行综合整理,并根据祭祀对象的不同将该类遗址进行分类,以便后文进一步讨论。第二章,神衹祭祀类遗址。对神祇类祭祀遗址进行讨论研究,主要包括社祀遗址、河流祭祀遗址、建筑营造类祭祀遗址和雩祭遗址,从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两方面对这四类遗址进行逐个分析,探讨遗址背后反映的祭祀制度。第三章,人祖祭祀类遗址。该部分主要是对宗庙类祭祀遗址和墓葬祭祀遗址进行分类研究,涉及晋国呈王路祭祀遗址和“天马——曲村”晋国墓地,并与先秦文献中与之相关的记载进行比对研究。第四章,中原地区祭祀遗址与秦、楚的对比。将中原地区发现的祭祀遗址反映出的祭祀制度与秦国、楚国发现的同类型祭祀遗址进行对比研究,并根据祭祀制度的异同探讨所反映的中原地区与秦、楚的礼制和文化差异。第五章,祭祀所反映的东周社会变革。将前文的研究与东周时期的社会背景相结合,从礼制和社会阶层两个方面来讨论祭祀所反映的社会变革。礼制上,东周时期的礼制与文献中记载的周礼有了一些变化,但从区域上看,这种礼制在变化的过程中更进一步扩张了自己的影响范围。而祭祀的等级性的变化使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东周时期社会阶层的剧烈起伏,诸侯、大夫、士先后成为祭祀的主要力量。结论。这一部分是对文章的总体观点进行总结。
其他文献
压电陶瓷材料正朝着无铅压电材料的方向发展。本文以Ag2O与Ta2O5为原料,采用固态反应法在不同烧结温度下合成AgTaO3,并通过XRD、SEM、DSC及拉曼散射等测试手段对材料性能进行表
中国紫砂作为极具中国文化特性的艺术而源远流长.“冷香绿云壶”突破了以前紫砂光货作品固有的装饰手法,以壶的造型和内在意境相结合取胜,具有更深刻的文化内涵。
近来,关于和谐社会的话题频频在各家媒体上出现。全国两会的一个主题就是构建和谐社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
本文介绍了最新陶瓷砖国际标准ISO13006:2012《陶瓷砖——定义、分类、特性和标记》在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以及包装标识等方面的主要要求,并分析了标准的主要变化,指出新标
日前,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工业节能“十二五”规划》,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重点节能工程投资需求达5900亿元,节能量预计达到23500万吨标煤,其中工业锅炉窑炉节能改造工程
摘 要: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自古就有“三教九流”的文化内涵在不同的地域影响着人们不同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本文将从“三教九流”中的佛教谈起,通过“天下第一壶”、“受壶支配的茶”和“紫砂壶的造型”三个方面,揭秘佛教与宜兴紫砂壶的渊源,从而促进人们更深层次地认识和知晓紫砂壶。  关键词:宜兴;紫砂壶;佛教;文化  1 前言  由于我国土地广阔,不同地方的地域性特征比较明显,所以传
我国煤层由于成煤期后构造破坏强烈,构造煤发育,所以煤层气储层具有低含气饱和度、低渗透率、低压力的“三低”特性;储层的原地应力比较大,且具有非常强烈的非均质性,需要对
诗人但丁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来弥补,一个道德不健全的人却无法用知识来弥补。笔者深谙这个道理,为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努力帮助学生做一个有尊严的、负责任的人,在
宜兴均陶堆贴花是宜兴独具特色的陶瓷装饰技法,以前俗称堆花或贴花,以大拇指做笔,以不同于坯体的泥料为墨,在器物光滑的坯体表面上或堆或贴形成各种装饰画面,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