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卡勒德·胡赛尼是近年来在文坛上颇受瞩目的阿富汗裔美国作家。2003年,他的第一部小说《追风筝的人》问世后便大获成功。2007年,《灿烂千阳》出版,也受到评论界的极高赞誉,使他很快跻身美国主流作家。《追风筝的人》描述了处于不同种族、阶级的两个男性—阿米尔和哈桑的兄弟情谊,《灿烂千阳》则讲述了不同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的两个女性—莱拉和玛丽雅姆的姐妹之情。在阿富汗文化背景下,这两段情谊历经磨难,都经历了短暂的联结、逐渐的隔阂、永久的联合这三个发展阶段。本文通过文本细读,对比分析两部小说的共同主题—“血”浓于水。换言之,本文试图从文化、历史等角度解读特定的阿富汗背景下男性和女性之间历久弥深的友谊。这种超越了种族、阶级、教育背景的友谊甚至发展成为“血”浓于水的亲情,展现了阿富汗文化中人性的光辉。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简要介绍作家卡勒德·胡赛尼和他的作品《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综述该作品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说明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第二章主要分析两部小说中主人公友谊发展的第一阶段—短暂联结。在《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和哈桑的复杂情感深受种族歧视和主仆关系的影响。而在《灿烂千阳》中,莱拉和玛丽雅姆在家庭环境和教育背景方面的鲜明对比导致了她们暂时的缔结。第三章具体呈现他们之间的隔阂。由于哈桑受到意外的伤害以及阿米尔的故意驱逐,他们的隔阂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而莱拉和玛丽雅姆的敌意关系在繁重的家庭劳务和直接的言语攻击中显露无疑。第四章详细探讨他们永恒情谊的延续。阿米尔坚定地返回喀布尔,全力拯救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在这个过程中阿米尔和哈桑的兄弟情谊得以升华。而莱拉和玛丽雅姆也在共同抚养莱拉女儿和反抗拉希德的过程中建立了深厚情谊。在这个层面上,“血”浓于水的主题得以充分体现。第五章总结全文,指出这两部小说以阿富汗战乱为背景,探讨了家庭与友谊,爱与信念的动人故事。胡赛尼用他的两部作品,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纷繁复杂却又充满温情的阿富汗,揭示了阿富汗文化的力量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