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谎行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复杂的认知行为过程。早在20世纪初,皮亚杰就对儿童的说谎概念的发展及其道德判断进行了研究,但至今我们对说谎的内在心理过程仍不是十分清楚。研究者在近10年来使用ERP、fMRI等无创性脑成像手段对说谎进行了考察从而得到一系列成果,但相比之下关注说谎的认知过程和神经机制的研究仍然不多,尤其是ERP的说谎研究。而且即使就现有的ERP说谎研究来说,目前研究的发现多集中于两个成分:反映刺激分类的P300和反映冲突监控的MFN。而说谎涉及的认知冲突和控制等加工成分在ERP说谎研究中涉及较少,说谎的认知过程也尚不清楚。因此,为了探明说谎行为所经历的复杂加工过程,我们将一个反应分为两个部分,意图阶段和反应阶段,来探讨说谎反应产生的认知过程。并结合ERP技术,以便更清晰地了解说谎内在的认知加工过程及其相应的神经机制。同时,上述大部分说谎研究中采用的范式均是让被试在主试的要求下进行说谎反应,而不是能让被试自己选择说谎与否,这与现实生活中的说谎行为存在差异,可能导致实验的生态效度降低。因此,为了探明选择说谎与要求说谎间可能存在的差异,我们将采用了类似于Carrion面对面的撒谎游戏的范式,我们将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改成了人与计算机,排除了被试可能存在的道德冲突,以探讨纯粹的认知加工机制。本研究包含三个实验,两个行为实验与一个ERP实验。在实验一中,我们采用了类似于Carrion面对面的撒谎游戏的范式,包含反应类型与反应性质两种因素,要求说谎、要求说真、选择说谎与选择说真四种条件。数据分析结果:反应性质与反应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在选择反应条件下,说谎与说实话的反应时并无显著差异;而在要求反应条件下,说谎的反应时显著慢于说实话的反应时,两种反应趋势不一致,说明选择反应的机制可能与要求反应的机制不同,这与实验假设相符。但实验存在一些问题:在选择反应条件下,没有正确的选项,使得本实验的结果的可靠性降低,同时为了更深入研究这种差异,我们进行了实验二在实验二中,我们改进了实验范式。被试需要进项两次反应,一次为确认说谎与否,即为意图阶段(motive),另一次为执行反应,即为反应阶段(action)。两次反应都正确的trail才被纳入统计,这样可以限制在选择条件下被试为节省时间而随机按键的倾向,同时可以分阶段更深入地研究说谎的认知加工过程。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得到以下结果:在意图阶段,反应性质与反应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选择说谎的反应时与选择说真的反应时无显著差异;而在要求反应的条件下,说谎反应慢于说真反应。这就告诉我们可能仅仅意识到自己接下来要说谎就会产生某种认知冲突。在反应阶段,反应性质的主效应显著,即说谎的反应时均显著慢于说实话的反应时,我们可以推测在反应阶段,执行说谎反应也可能产生了某种冲突,而这种冲突与意图阶段的冲突显然不是一种性质的。同时,反应性质与反应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两种反应类型的趋势并不十分一致。这说明反应类型不只影响了意图阶段。针对上述结论,我们还需要通过ERP技术来寻求进一步的证明。实验三的流程与实验二基本相同,只是在间隔时间上做了一些调整以适应ERP实验。实验三的反应时数据与实验二保持了一致的趋势。ERP数据分析:在意图形成阶段,只有要求反应的波形有着明显的N2与P3成分,经分析发现要求说谎的N2波幅值显著小于要求说真的波幅值。额区N2涉及认知冲突,这正好解释了实验一要求说谎与说真反应时的差异确实是由认知冲突导致的。在反应阶段,反应性质的主效应在P3、N4成分上均显著,这与以往的说谎研究的结果保持了一致,但这与意图阶段N2幅值差异导致的反应时差异,显然是不一样的。这说明了说谎反应至少在三种认知阶段上与实话反应存在差异。同时,在反应执行阶段,反应类型的主效应在在P3、N4成分上也均显著,说明两种反应类型也经历相同的加工机制,但在认知程度存在差异,且选择反应还多了一个阶段的差异——选择说谎与选择说真在N2上的波幅值边缘显著,但其反应时的差距依然显著比要求说谎与要求说真之间的差距小,这说明在自主选择反应条件下,说明谎反应被易化了。综合三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说谎反应至少在三种认知阶段上与实话反应存在差异,仅仅意识到自己接下来要说谎就会产生认知冲突;选择反应与要求反应在认知过程中存在差异,在自主选择反应情况下,说谎反应会被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