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讨唇裂术后继发鼻畸形的形成的机制和手术治疗方法,我们对鼻翼软骨、鼻肌和降鼻中隔肌进行了细致的解剖、病理解剖和组织学观察,发现单侧完全性唇裂修复后引起的继发鼻畸形,存在患侧鼻肌移位和降鼻中隔肌缺损。通过分析其对鼻翼软骨畸形的影响,系统地解释了唇裂鼻畸形和唇裂术后继发鼻畸形的典型临床症状,在此基础上,设计使用了一组继发鼻畸形解剖学修复的手术方法。 本文对40例正常成人尸体鼻标本,鼻翼软骨及周边结构进行解剖、组织学观察,经与30例(大于14岁)单侧唇裂术后继发鼻畸形患者术中病理解剖观察结果的比较发现:1.患侧鼻翼软骨内侧脚后退;穹窿和外侧脚后退、外展;鼻翼软骨整体向外、下旋转;2.鼻翼软骨与邻近皮肤、软骨、骨存在6种解剖连接关系,其差异是唇裂鼻畸形复杂形态变化的解剖基础;3.上颌骨裂梨状孔缘外展、后退直接作用鼻翼软骨出现相应症状,不是鼻畸形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本文还对33例正常成人尸体鼻标本,鼻肌、降鼻中隔肌及口轮匝肌上部纤维进行了解剖、组织学观察,经与30例单侧完全性唇裂修复术后继发鼻畸形患者术中所见进行比较证实:1.裂侧降鼻中隔肌缺损,健侧同名肌肉表现为作用增强,引起鼻中线结构移位和畸形;2.裂侧鼻肌翼部和横部起点位置异常;3.裂侧鼻肌翼部可能是患侧鼻翼软骨旋转、移位及后退的最重要因素;4.鼻畸形肌肉缺损、移位与鼻翼软骨畸形及典型临床症状间存在对应关系。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我们创建了一种新的单侧唇裂术后继发鼻畸形解剖学修复的手术方法.其基本步骤包括:1.采用暴露鼻端的外部横鼻小柱切口和患侧前庭切口做为手术进路;2.通过悬吊或推进将患侧鼻翼软骨做整体旋转复位;3.对鼻肌起点复合体行解剖学复位;4.对健侧降鼻中隔肌止点肌腱进行处理,解除其对鼻中隔软骨的不对称牵拉;5.利用口轮匝肌上部纤维抬高患侧鼻翼脚,重建鼻孔基底。从1993年3月到1995年3月,本手术方法经51例患者临床应用,近期效果满意。 本研究认为,单侧唇裂术后继发鼻畸形形成机制即有组织缺损,也有组织移位,只有设计、使用符合解剖学特点的手术修复方法,做到解剖学修复,才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