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888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中国而言,如何在建筑设计上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又不失为“现代性”,这是困扰中国建筑师及关心中国建筑设计的人的一个“沉重”的课题。对于文化的一再思考直至让我们殚精竭虑。文化的体现与传达需要怎样的方式来实现的呢?符号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恩斯特·卡西尔讲“人是符号的动物”,符号语言的运用成为了人们表达和沟通的基本方式之一。从某种角度讲,人们对文化的认知是通过符号来实现的,文化是符号的一种“集叙”,符号是文化的一种“记忆”。这种“符号文化”在建筑设计体现形式上的“穿插”与“重构”,赋予了建筑新的建筑文化语言,从而使其具有了全新的意义。任何“新的创造”都不可能割断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在建筑设计上体现各地的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种共识。因此,如何在现代设计中更好的体现传统文化,成为了建筑设计界追问的热点。我们既要学习西方现代建筑设计的思想精髓,同时更要重视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不传统的应用传统,体现传统。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是一种“记忆”的传统文化形式,它是记述了中国历史的一个时期的经典残片,其意义在于它的历史性与文化性。本文是在符号学理论的视角下,研究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中国当代建筑设计上的运用,看看在建筑上能产生些什么,为中国的建筑设计寻找一种表达其“现代”的可能,借以给出建筑设计上的一种符号的运用以及在符号学意义上的阐释,促成符号与建筑设计的“拥抱”,使中国的建筑设计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之下进行“嫁接”、“重组”。通过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元素与建筑设计的结合及其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解读建筑的文化内涵,思考民族文化、历史文化与建筑的结合等问题,进而对中国建筑的现状、未来作以探讨,从而追寻一种真正意义上属于中国的当代建筑。通过这样一个思考和论述的过程,看看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深厚文化背景的土地上,能够产生什么样的建筑,以便更好地体现建筑内在的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是成为西方建筑表现形式的代言,走出盲目的崇拜与跟仿,为中国的建筑而思考。
其他文献
本文“邢地”①的研究范围颇广,包括现在的河北省邢台一带、河南温县一带、陕西华县、宝鸡一带、山西河津等地。之所以将以上所列各地归为“邢地”范畴,并将其列为研究对象,
学生是高等学校的主人公,学生满意度指数在大学评估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过调查高校学生满意度情况,可以找出学校提供的各项服务的优势和劣势所在,为教育管理部门和决策部门
图形是介于文字和美术绘画之间的一种视觉语言,也称为无声的语言,但是文字存在着语言不同,因此而影响到了信息的传播,而图形却无国界,和音乐一样,无论任何国家的人通过对约定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独立纪录片,它于上世纪90年代初在我国纪录片领域出现,随着DV在纪录片拍摄中的广泛应用它迅速走向了自己的兴盛,并在创作上呈现出多元分化的态势。DV的
<正>今年,当我们海外华文媒体齐聚贵阳,参加第八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之际,迎来了我们海外华文媒体创刊200周年纪念。200年前的1815年8月15日,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诞生了首家华
会议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我国私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已成长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持力量。私营企业具有机制灵活,适应性强等优势,这是我国私营企业取得长足进步的主要原因。尽
近年来,高等院校教育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也应该清醒地看到,随着形势的发展和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步伐的加快,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因素越来越复杂,维护高校安全
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阅读整合,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重点。英语环境的普遍缺乏,教师信息素养的参差不齐,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高低等问题都极大地限制了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通
几千年的富蕴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使国人为之炫耀,然而在信息网络文化与其他高科技综合利用和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碰撞与互融,让我们意识到基于传统图形符号美学,
图形是构成视觉传达的最基本因素,是设计师表达设计思想,与受众沟通的一种主要的视觉语言。图形这种视觉语言生动、直观、无国界,而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是每位平面设计师所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