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中国而言,如何在建筑设计上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又不失为“现代性”,这是困扰中国建筑师及关心中国建筑设计的人的一个“沉重”的课题。对于文化的一再思考直至让我们殚精竭虑。文化的体现与传达需要怎样的方式来实现的呢?符号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恩斯特·卡西尔讲“人是符号的动物”,符号语言的运用成为了人们表达和沟通的基本方式之一。从某种角度讲,人们对文化的认知是通过符号来实现的,文化是符号的一种“集叙”,符号是文化的一种“记忆”。这种“符号文化”在建筑设计体现形式上的“穿插”与“重构”,赋予了建筑新的建筑文化语言,从而使其具有了全新的意义。任何“新的创造”都不可能割断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在建筑设计上体现各地的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种共识。因此,如何在现代设计中更好的体现传统文化,成为了建筑设计界追问的热点。我们既要学习西方现代建筑设计的思想精髓,同时更要重视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不传统的应用传统,体现传统。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是一种“记忆”的传统文化形式,它是记述了中国历史的一个时期的经典残片,其意义在于它的历史性与文化性。本文是在符号学理论的视角下,研究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中国当代建筑设计上的运用,看看在建筑上能产生些什么,为中国的建筑设计寻找一种表达其“现代”的可能,借以给出建筑设计上的一种符号的运用以及在符号学意义上的阐释,促成符号与建筑设计的“拥抱”,使中国的建筑设计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之下进行“嫁接”、“重组”。通过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元素与建筑设计的结合及其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解读建筑的文化内涵,思考民族文化、历史文化与建筑的结合等问题,进而对中国建筑的现状、未来作以探讨,从而追寻一种真正意义上属于中国的当代建筑。通过这样一个思考和论述的过程,看看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深厚文化背景的土地上,能够产生什么样的建筑,以便更好地体现建筑内在的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是成为西方建筑表现形式的代言,走出盲目的崇拜与跟仿,为中国的建筑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