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伐他汀通过钙激活氯通道TMEM16A抑制口腔鳞状细胞癌增殖的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u123456789zzuliu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口腔鳞状细胞癌(以下简称为口腔鳞癌)是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口腔鳞癌患者的治疗方式大多采用以外科手术为主,放疗、化疗等治疗方式为辅的综合序列治疗。尽管口腔鳞癌的治疗手段在逐渐的发展进步,其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却在过去的数十年内未得到显著的提高。鉴于此,针对口腔鳞癌的早期诊断及靶向治疗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的筛选对于口腔癌的治疗至关重要。TMEM16A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钙激活氯通道,是跨膜蛋白16家族中10位成员之一。TMEM16A存在于人体的许多正常组织中,参与调节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TMEM16A表达异常以及功能改变可能导致包括癌症在内的许多疾病。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TMEM16A在头颈鳞状细胞癌(以下简称为头颈鳞癌)中表达量明显升高,且其高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口腔鳞癌为头颈鳞癌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然而TMEM16A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及作用鲜有报道。辛伐他汀作为一种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 A)还原酶抑制剂,是临床上常用的降血脂药物。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辛伐他汀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有报道称辛伐他汀可以通过甲羟戊酸(MVA)依赖机制和MVA非依赖机制抑制肿瘤细胞,但其抗肿瘤作用的分子机制目前尚无定论。本研究期望通过一系列的实验验证TMEM16A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研究TMEM16A对口腔鳞癌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及辛伐他汀对口腔鳞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通过对TCGA数据库中305例口腔鳞癌标本和30例癌旁组织标本的临床数据和TMEM16A m RNA表达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对GEO数据库中40对口腔鳞癌标本和癌旁组织标本的TMEM16A m RNA表达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对84例口腔鳞癌组织切片及12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切片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来研究TMEM16A在口腔鳞癌组织与非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与口腔鳞癌患者各项临床指标的关系。通过全细胞膜片钳技术验证TMEM16A在口腔鳞癌细胞CAL-33中是否介导钙激活氯电流。通过CCK-8实验分别研究敲低TMEM16A、TMEM16A抑制剂、过表达TMEM16A对口腔鳞癌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研究不同浓度的辛伐他汀对口腔鳞癌细胞CAL-33中TMEM16A通道功能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实验研究辛伐他汀对CAL-33细胞中TMEM16A蛋白表达量的影响。通过CCK-8实验研究辛伐他汀对口腔鳞癌细胞CAL-27、CAL-33和人永生化表皮细胞Ha Ca T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CCK-8实验研究不同浓度的辛伐他汀对CAL-33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及加入过量MVA、敲低TMEM16A或过表达TMEM16A对辛伐他汀增殖抑制作用的影响。结果:数据库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口腔鳞癌组织中TMEM16A m RNA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癌旁组织。TMEM16A m RNA的表达量与口腔鳞癌患者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显著相关。T3与T4分期、N1-N3分期、临床分期Ⅲ期及Ⅳ期的口腔鳞癌患者中TMEM16A m RNA的表达量分别高于T1与T2分期、N0分期、临床分期Ⅰ期及Ⅱ期的口腔鳞癌患者。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表明,TMEM16A m RNA高表达的口腔鳞癌患者的总生存时间显著低于TMEM16A m RNA低表达的患者。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口腔鳞癌组织中TMEM16A蛋白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口腔黏膜组织。TMEM16A蛋白的表达量与口腔鳞癌患者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显著相关。T3与T4分期、N1-N3分期、临床分期Ⅲ期及Ⅳ期的口腔鳞癌患者中TMEM16A蛋白的表达量分别高于T1与T2分期、N0分期、临床分期Ⅰ期及Ⅱ期的口腔鳞癌患者。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表明,TMEM16A蛋白高表达的口腔鳞癌患者的总生存时间显著低于TMEM16A蛋白低表达的患者。TMEM16A在口腔鳞癌细胞CAL-33中介导钙激活氯电流。TMEM16A的敲低、TMEM16A的抑制剂T16Ainh-A01(20μM)可以显著抑制CAL-33细胞的增殖。TMEM16A过表达可以显著促进口腔鳞癌细胞CAL-27的增殖。辛伐他汀可以显著抑制CAL-33细胞中的钙激活氯电流,且抑制效果呈现剂量依赖性。辛伐他汀的IC50为5.605±1.512μM。此外,辛伐他汀(10μM)对CAL-33细胞中TMEM16A的蛋白表达水平没有显著的影响。辛伐他汀(10μM)可以显著的抑制口腔鳞癌细胞CAL-27和CAL-33的细胞增殖,对Ha Ca T细胞的增殖没有显著的影响。辛伐他汀(10μM)对CAL-33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呈现剂量依赖性。加入过量的MVA(500μM)可以显著减少辛伐他汀对CAL-3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TMEM16A的敲低可以显著减少辛伐他汀对CAL-3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TMEM16A过表达可以显著的提高辛伐他汀对CAL-27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结论:TMEM16A在口腔鳞癌组织中表达量显著提高。TMEM16A的高表达与口腔鳞癌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患者总生存时间减少显著相关。TMEM16A促进口腔鳞癌细胞的增殖。辛伐他汀能够通过抑制CAL-33细胞中TMEM16A的通道功能,进而抑制口腔鳞癌细胞的增殖。
其他文献
前言:糖原作为葡萄糖的初级储存单位对维持生物体的能量稳态具有重要的意义,糖原代谢的异常可以导致包括糖原累积病、糖原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在内的多种肝脏代谢性疾病。近年来,随着肿瘤代谢重编程研究的不断深入,肿瘤细胞中的糖原代谢重编程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在肿瘤细胞和组织中发现了过度累积的糖原并且与增殖速度呈负相关。既往研究表明,癌基因(如MYC、PI3K/Akt等)和抑癌基因(如P53,LKB1/A
目的:新辅助化疗(NACT)在乳腺癌治疗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个体间的病理反应差异明显。病理完全反应(pCR)可以作为NACT后长期无病生存的替代性预后标志物。其发生率仅为20-30%。然而,某些危险因素与化疗耐药的发生有关。因此,尽早预测NACT病理反应至关重要,有助于优化患者个体化治疗策略。肿瘤对NACT的反应是由肿瘤细胞和周围微环境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决定的。Ki-67是一种核抗原,被广泛用
目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随着糖尿病病程延长以及血糖升高,视力逐渐或突然下降,严重情况会导致失明,其中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和微血管病变是主要发病原因。糖尿病可诱导神经节细胞等细胞的神经凋亡,这些改变可能与小胶质细胞反应性变化、神经保护因子减少等多种因素相关。糖尿病患者中存在神经节细胞层、内丛状层变薄现象,甚至在可见的微血管病变出现之前,就已经发生明显的区域性缺失。因此研究有效
目的:细胞稳态是细胞生理活动的基础,细胞稳态的失衡极易诱导细胞走向肿瘤化或是凋亡。因此探究细胞维持稳态的机制是研究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前提。为了维持细胞稳态,细胞自生存在一系列的机制,例如细胞周期检验点、自噬等方式。细胞周期检验点的存在使得细胞可以暂时停在各个时期以便修复细胞损伤、等待外源刺激信号消失或等待生长因子、激素和营养的供给。自噬则是通过自噬小体与溶酶体融合后降解和再回收多种细胞成分,例如长
目的:冠状动脉慢血流(Coronary Slow Flow,CSF)是指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rteriography,CAG)证实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但冠状动脉内血流速度减慢的现象。前期研究证实,CSF患者心脏功能已出现损害,更为严重者可导致致死性心律失常等恶性心血管事件。因而CSF患者应给予早期干预。由于目前关于CSF机制研究并不多见,因此机制不清,目前临床没有规范的治疗方法。目前
目的: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全球性的重大疾病之一。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内分泌系统肿瘤之一。尽管在其诊断和治疗方面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近年来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发病人群也向年轻化发展。大约90%的甲状腺癌是高分化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尽管甲状腺乳头状癌通常是惰性的,预后良好,但疾病的恶性进展以及局部复发仍是其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原因。因此,更加深入地探究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发展过
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医学研究的进步,恶性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水平不断提高。手术、药物,免疫、靶向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广泛用于肿瘤的治疗中,虽然可达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但依然无法实现肿瘤的完全治愈。阐明恶性肿瘤细胞形成发展机制,对肿瘤的预防及治疗至为重要。子宫内膜癌作为女性生殖器官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5年生存率,但晚期病例预后仍较差,且发病率升高和年轻化趋势也越来越显著。研究子宫内膜癌形成发展的分
目的:骨水泥成形术在恶性骨病中应用广泛,其中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临床上应用较多,止痛效果良好,但骨水泥对于肿瘤的影响不明确。在诸多潜在并发症中局部骨质破坏进展(local bone-destruction-progression,LBDP)是一种容易被忽视的远期情况。另外,评价骨水泥分布目前无统一标准。本研究通过回顾PVP手术患者相关临床及影像资料,提出一个合理、简易的评价骨水泥分布的方式,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它的发病率位于恶性肿瘤的第三位,病死率位于恶性肿瘤的第四位。侵袭性生长、复发和转移是造成死亡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肿瘤细胞发生的EMT现象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简称EMT,指的是上皮细胞性的癌细胞发生了向成纤维细胞或间充质细胞表型的转变,表现为细胞极性消失,细胞骨架重排,
肺癌是全世界范围内癌症相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则是最常见的肺癌类型,占病例总数的80-85%。手术切除、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放疗仍是临床上治疗NSCLC的主要方法。尽管如此,在大多数患者中首次发现该病时,通常处于晚期,总体生存率较低。因此,识别新的致癌或抑癌基因对预防和治疗NSCLC具有重要意义。Wnt信号通路在人类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