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探讨右美托嘧啶在妇科肿瘤患者开腹手术全麻中的作用,为临床手术麻醉选择提供参考。材料和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0年11月在吉林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妇科肿瘤开腹手术实施全麻的患者60例,其中宫颈癌患者36例,子宫内膜癌24例。ASA分级为Ⅰ~Ⅱ级。年龄在35~70岁,且机体生理状态符合全麻条件。将60例患者分为3组,即D1组(右美托咪定1组)、D2组(右美托咪定2组)和C组(对照组),每组20例。D1组以0.5μg/(kg·h)的右美托咪定持续静脉注射10分钟后,再用0.3μg/(kg·h)的右美托咪定持续静脉注射;D2组将1.0μg/(kg·h)的右美托咪定持续静脉注射10分钟后,再用0.6μg/(kg·h)的右美托咪定持续静脉注射;C组则以相同方法静脉注射0.9%的氯化钠生理盐水。观察记录研究对象手术过程中血压、心率、吸入七氟烷的MAC、患者手术结束至拔管时间、恢复室停留时间的差异以及术后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1. D1组、D2组和C组三组患者手术开始、手术结束时和拔管时的血压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D1组和D2组与C组人群的血压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1组和D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1组和D2组患者手术开始时、手术结束时和拔管时血压与C组相比明显降低。2. D1组、D2组和C组三组患者手术开始和手术结束时的HR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D1组和D2组与C组人群的HR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1组和D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1组和D2组患者手术开始时和手术结束时HR与C组相比明显降低,且D2组患者手术开始时、手术结束和拔管时HR低于D1组。3. D1组、D2组和C组三组患者手术开始时和手术结束时的MAC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手术开始时D1组和D2组与C组人群的MAC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1组和D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结束时D1组和D2组与C组人群的MAC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1组和D2组间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1组和D2组患者手术开始时和手术结束时MAC与C组相比明显降低,且在手术结束时D2组患者MAC与D1组相比明显降低。4. D1组、D2组和C组三组患者的手术结束至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室停留时间在三组患者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D2组人群恢复室停留时间较C组和D1更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 D1组、D2组和C组三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和躁动的不良反应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1组和D2组相比,更多的C组患者在手术结束后会出现恶心、呕吐和躁动的不良反映。三组患者手术结束后均未出现呼吸抑制;只有D2组出现了1例心动过缓。结论:1.妇科肿瘤患者使用右美托咪定可以显著降低患者手术开始时、手术结束时和拔管时的血压水平;还可以有效的抑制由于应激而引起的心率加快反应。表明右美托咪定能够保障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平稳。2.右旋美托咪定具有镇痛作用,可以降低妇科肿瘤患者吸入麻醉药的MAC值,且这种作用可能存在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3.低剂量右美托咪定不会延长妇科肿瘤患者在恢复室内的停留时间。4.妇科肿瘤患者使用右美托咪定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