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场所精神的在地建筑设计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4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化的背景下,城市化和现代化成为主要的发展趋势,城市文脉不断趋同,多样性的文化价值被忽略,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导致建筑领域出现形式化和商品化的设计趋向,场地的特殊性与历史文脉得不到重视,导致所创造的建筑出现符号化、风格化、视觉化、图像化的倾向。辩证地看待全球化背景时代下建筑的“在地性”特性,对全球化语境下大量粗制滥造的无视生态、浪费资源并且过度追求形式化的建筑进行批判,有助于我们回归建筑本体,营造出适合国情、地情,体现当代中国本土特色的建筑创造。  本文首先对在地建筑的概念进行较为深入的剖析,对比在地建筑与地域建筑的关联,“在地建筑”实际上是对“主义化”地域追求的一种反抗,它主要追求一种比“地域”更微小、更具体的“地点特质”,强调对场地独特性的表达,在此基础上解读了在地建筑中场所精神的意义与价值。其次对当代在地实践的四位建筑师黄声远、刘家琨、华黎和谢英俊的在地实践创作理念和作品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归纳出在地建筑的特性,即强调在地场所特质,追求空间回归人本以及注重建造逻辑呈现。最后,通过从当地的自然地理、土地的人文传统、场地的空间环境、本地的社会生活四个层面来阐述在地建筑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在地建筑的设计策略,从源于场地的强化与补充、认知空间的触引与传导和在地建造的还原与呈现三个方面展开详细论述,并通过案例加以具体说明。
其他文献
随着国家教育资源的投入,各地区越来越重视青少年的教育问题。然而,现代教育存在着很大不足,特别是农村中学校园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一些问题,这对农村中学的孩子身心全面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迅猛发展,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高速公路服务区的设计越来越成为广大工程设计人员所面临的新的设计课题。 本文在对高速公路服务区进行大量的调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城市化速度迅猛异常,城市建设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然而,一方面,随着我国各大城市建设性用地的不断扩张,城市设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各种原因其实效性却
20世纪上半叶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是一个两种社会形态交替的特殊历史时期。在帝国主义列强入侵而被动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也在中西文化
学位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制定的“雅典宪章”首次将“休闲”纳入到城市规划的四大内容(居住、工业、休闲、交通),反映出“休闲”日益成为城市的主要功能之一。在我国的
发达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如欧洲的德国、法国)的住宅建设发展历程都经历了大规模新建——新建与维修改造并重——将重点转为对旧住宅进行更新和现代化改造三个阶段。对于城
数字化变革触发了社会环境、经济结构、文化艺术以及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的深层变化,这种变化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建筑、建筑设计和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筑形态
住宅风环境是决定住宅能耗高低的一个关键因素,但却经常被人们忽视,它的优化对于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提高人体舒适性、降低空调的使用频率,降低建筑能耗等的促进作用都比较大
传统的养老模式主要为家庭养老和社会机构养老两种,但在生活节奏飞快发展的今天,多数老人的子女忙于工作而无暇照顾父母,而大多数老年住户的收入水平也不足以支撑高额的机构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