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自动化等各个领域的进步,人们在航空航天领域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对航天员各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航天员不仅需要进入太空,而且需要在太空中完成各种复杂的任务,采用高效的作业方式会使任务操作更加安全,因此针对航天员在太空中如何以最佳方式执行任务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计算机仿真研究对航天员的操作训练提出了一种适宜可行的方法。针对一次舱外活动搬运大型载荷任务,建立航天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自动化等各个领域的进步,人们在航空航天领域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对航天员各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航天员不仅需要进入太空,而且需要在太空中完成各种复杂的任务,采用高效的作业方式会使任务操作更加安全,因此针对航天员在太空中如何以最佳方式执行任务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计算机仿真研究对航天员的操作训练提出了一种适宜可行的方法。针对一次舱外活动搬运大型载荷任务,建立航天员冗余七自由度上肢模型;在运动学、动力学基础上,完成对执行特定任务的轨迹规划;提出一种有关时间、能量、冲击的多目标优化方法,并在关节空间中完成多目标轨迹优化,最后通过运动捕捉系统对地面上航天员的训练进行运动捕捉并评价分析,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通过对人体解剖学及生理学的分析,分别对腕关节复合体、肘关节复合体和肩关节复合体进行细致阐述。针对穿着航天服下的人体手臂生理结构,抽取双臂的等价运动链,分别采用D-H法和GABP神经网络法完成对航天员手臂正、逆运动学的分析,并进行仿真验证。考虑充压航天服及太空失重环境对运动的影响,提出航天服关节阻力矩迟滞模型,并利用拉格朗日法建立航天员上肢的动力学模型。通过简化的三自由度手臂模型,对比分析未着服、着服未充压和着服充压下的航天服对航天员运动的影响。采用蒙特卡洛法对着服航天员单臂的工作空间,双臂协作工作空间进行求解。针对操作空间和关节空间分别采用五次多项式插值法及4-1-4次多项式插值法进行轨迹规划,实现始末无冲击的运动。针对一次搬运载荷任务采用7次B样条曲线法在关节空间构造轨迹,建立了以时间、能量、冲击为目标的多目标优化函数。采用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II)对航天员作业轨迹进行了多目标优化,根据模糊隶属度在Pareto解集中选取最优解,得到所需的运动轨迹,该算法可以在减少时间的基础上同时减少能量和冲击。在运动捕捉系统(NOKOV)下进行操作训练模拟实验,以最优轨迹为标准进行仿真示教,采用动作捕捉系统对实验人员训练动作进行捕捉,通过seeker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得到每次运动过程中所消耗的时间、能量及冲击,最后通过评价函数对每次训练过程进行评价分析,得出每组运动评价分数,根据评价标准值及示教过程调整位姿进行后续反复训练。
其他文献
模块化设计方法是解决产品品种多样化与设计周期、成本之间矛盾的有效手段之一。天线阵面通常采用模块化的设计。而天线模块间的电气线缆与液冷管路连接是天线模块化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天线模块电液连接是通过手工逐一连接各种电气与液压的快速接头。对于单一的电或液快速接头,工业上已经很成熟。但对于多组的、复杂的、大通径,自动电液一体化快速对接装置,由于存在各种技术难度未得到广泛应用。天线模块一般暴露于户外的风
磁悬浮飞轮储能系统是采用电磁轴承支撑,利用飞轮旋转进行储能的机械装置。有着使用周期长、无接触支撑、能量损耗低等特点,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以磁悬浮飞轮储能系统的径向振动为研究对象,分析非线性电磁力对飞轮转子系统径向振动的影响。首先根据差动电磁轴承基本原理,建立了带有控制参数的非线性电磁力模型,探讨了控制参数对电磁力的影响。而后根据飞轮转子动力学特性,将牛顿力学与陀螺力学基本原理相结合,建立考虑陀
本课题对基于场景化工程设计平台进行研究。工程设计平台间的协同问题,特别是跨时间、跨空间的多端、多场景间的协同问题,近年来受到各界广泛关注。为寻求协同问题解决方案,本文基于面向制造行为的工程语言,对工程设计平台的协同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对制造域中制造行为特点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加工工艺特性进行分析,得出了加工工艺结果的表现形式,并对其进行数字化描述,建立了加工工艺结果的数字模型;同时亦对
随着舰炮设计向高速化、大型化、轻量化、复杂化的趋势发展,对舰炮进行振动特性分析越来越重要,舰炮设计不仅要考虑静态特性,还要考虑整体动态特性,舰炮射击稳定性和射击精度与其振动特性紧密相关,摇架和托架作为舰炮上约束炮身运动、赋予舰炮高低射向以及承受并传递舰炮在射击时产生的动载荷的重要部件,它们的设计必须满足质量、刚度、振动频率以及动态响应等要求,其振动特性对舰炮设计至关重要。因此本文针对大口径舰炮关键
船舶与平台结构在寿命期内会受到复杂的动载荷影响,动载荷的确定对结构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船体结构状态监测技术现已用于不同船型的总强度、疲劳强度等方面的监测,增强了船舶的抗风险能力。如果将船舶结构监测技术与冲击载荷识别技术结合起来,不仅可以进一步加强船舶抗风险能力,而且能为设计人员提供载荷信息参考,但是目前将这二者结合的研究并不多。针对以上背景,本文对以下几方面内容进行了研究:1)研究了冲击载荷的时
物联网(Io T)的普及和第五代(5G)相关技术的蓬勃发展推动了智能汽车的发展,从而促进了增强现实和定位服务等车载多媒体应用的兴起。虽然通过车对基础设施通信(V2I)可以缓解多媒体应用程序所带来的大量计算和分析压力,但是由于车辆的机动性和计算资源有限,车载设备的功能以及管理机制低效,单纯的依靠车辆互联网(Io V)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因此亟需一种可以做到将计算密集型任务在代理(例如固定位置云计算中心
为满足大型零件现场修复要求,课题组设计了一款串-并混联的夹型增减材机床。基于实际加工的考量,要实现提高精度和加工表面质量,为切削加工提供合理的工艺参数作为参考依据是必要的。机床动态性能以及颤振的发生是影响加工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它影响了效率和精度。针对本文特殊的拓扑结构的机床,研究稳定性在不同工作位置时的情况影响相同与否对于颤振稳定性的监测与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夹型机床在工作空间范围内即在不同位
随着当今武器系统多元化、多维化、攻击饱和化的发展趋势,各国空中打击力量越来越强大,打击速度也越来越块,这对防空反导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高速及超高速转管武器系统具有射速高、初速快、整体结构紧凑等优点,主要用于防空反导体系的末端防御,能够有效拦截空中目标,高性能转管武器系统以其高射速和强火力密集度等优势成为了新一代舰炮武器的发展方向。转管舰炮武器发射系统在连续、高频的复杂冲击载荷作用下,会产生振动、冲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国制造2025”政策的提出,由机器人代替人类辅助数控机床加工制造已显现出巨大的优势,机器人正逐渐成为智能制造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辅助数控机床的机器人主要以固定式为主,完成任务单一、工作空间局限。采用移动式机械臂结构的机床辅助机器人虽可以避免上述问题,但应用较少。究其原因,在于移动式机械臂的避障路径规划一直是其重难点问题。因此,本文将采用移动式机械臂结构的机床辅
考虑到工业上常用的机械臂特性,目前机械臂不仅需要自身拥有精密的轨迹运动,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实现更多的接触式任务。机械臂的末端不仅需要按照指定的轨迹运动,还需要让机械臂末端对目标物体实现柔顺抓捕。结合现有条件与工业需求,引进了串联弹性驱动器(Series Elastic Actuator,简称SEA)作为机械臂柔性关节的一部分,可以更好地使得机械臂与环境发生交互作用。本文也将设计一种SEA并且基于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