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龙江多宝山斑岩铜(钼)矿床位于华北陆块北缘中亚-兴蒙造山带北东段,是中亚造山带东段最重要的斑岩型铜(钼)矿床之一。前人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矿床形成的深度及形成后的变化与保存研究较少。本文以多宝山铜矿床为研究对象,运用岩石学、裂变径迹、地质温压计等方法对斑岩铜矿赋矿岩体进行了成岩深度及热构造年代学研究,结合热史模拟分析揭示该区中-新生代隆升的时间、速率以及冷却剥露历史,探讨矿床的变化保存情况,为区域造山带热构造演化史及深部找矿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地质温压计研究结果,岩体成岩压力为(1.69-1.78)×10~8Pa左右,温度为650-710℃左右,岩体成岩深度为6.36-6.69Km。而成岩压力对应的成岩深度应为岩体就位的深度,由于现今矿床出露地表,成岩深度即为成岩后至今的剥蚀深度,故多宝山花岗质杂岩整体平均剥蚀深度为6.36-6.69km左右。根据磷灰石裂变径迹热构造研究,晚白垩世以来多宝山矿区岩体隆升冷却主要经历了基本稳定、快速抬升、基本稳定三个阶段,其中成矿岩体抬升速率大约0.2201mm/a,抬升剥蚀深度为3.28Km,远小于成矿深度,矿体保存较好。成矿岩体径迹年龄55Ma左右,围岩径迹年龄74Ma左右,成矿岩体抬升较晚,两侧围岩岩体抬升相对较早,这与矿体处于北西向复式背、向斜相伴的向斜构造核部构造带有关,矿区挤压抬升时,由于两侧挤压力作用使得两侧相对于核部抬升较快,即矿体抬升较晚,两侧岩体抬升较早,为矿体的变化保存提供了有利的地质条件。结合矿区的大地构造演化及赋矿岩体隆升冷却演化历程进行探讨分析,燕山期以来,伴随燕山运动的影响,矿区既有挤压构造作用,又有伸展构造作用,该时期发生了明显的快速隆升剥蚀作用,直到始新世岩体基本稳定。通过研究,可知成矿后的剥蚀平均深度为6.525Km,而燕山期后岩体剥蚀深度为3.28Km左右,主要发生在晚白垩世-始新世。加里东期-燕山期,岩体抬升约为3.245Km,主要发生在印支期,与古亚洲洋碰撞闭合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