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及其附近地区在历史上是獐的分布地之一,曾具备獐生存所需要的气候和栖息地条件。为了重新将獐物种引入上海,必须在这之前对物种进行可行性分析和重引入实验。本文与上海市浦东新区绿化管理署合作,于2006年12月在华夏公园建立獐的重引入试点,并于2007年3月从浙江舟山引入獐种群。从2007年3月至2009年1月,本文对浦东新区华夏公园獐重引入试点内的獐种群进行了跟踪记录和观察,记录种群动态变化,观察种群的行为规律,评估种群对环境的适应性,以期对今后獐在上海地区的野放提供基础资料和相关依据,同时对獐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做一补充。研究结果如下:种群结构变化:獐种群连续2年持续增长,由最初的21只增加至51只;引入个体的存活率达80.95%,子代个体成活率达79.54%;上海地区的强降雨天气对种群的死亡率有明显影响。对母獐的繁殖力、产期和幼獐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跟踪和测量,发现母獐的产仔期随其年龄增长而提前,且子代成活率提高。本文将研究结果与英、法国的种群进行了比较,同时也与该种群的来源地舟山的圈养种群以及当地的野生种群进行了比较,试点内獐的繁殖力与成活率均高于其他地区。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节律:根据实际观察,并参照文献资料,定性描述了獐的19类行为,并划分为9大类,对24只个体的种群进行了定量分析:在9类行为中,卧息在獐的昼间行为中比率最高,摄食行为次之;雌性的摄食行为略高于雄性,但差异不显著;夏季,由于产仔和育幼的能量需求,雌獐摄食行为显著增加,且显著高于同季节的雄獐;与春季相比,在夏季,个体的站立、运动和梳理行为均显著减少。所观察的獐种群清晨(6:00-7:00)和傍晚(18:00-19:00)较为活跃,摄食行为在该两个时段达到高峰;但在中午(11:00-13:00)有小的活动高峰,这可能与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关。在试点内选取6个面积相近但植被和人工设施明显不同的区域,统计各区域内獐出现频次,来研究獐种群对试点内空间的利用情况。结果发现:獐在竹林内的出现频次最多(26.14%),在河区出现最少(2.75%);不同年龄的个体间活动范围存在差异,引入的个体对人工设施的利用率高于其子代个体,甚至主动选择在人工棚舍内分娩;动物不同行为在各个区域内的发生比例不同,其中,在人工棚舍区域内个体间的警戒行为和冲突行为最频繁。母獐对产仔地点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多选择竹林、桃林和混合林区,而尽量远离河岸。综合该试点的种群建立经验以及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今后獐重引入试点的种群维护和獐在上海地区的重引入二期工程提出合理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