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田土壤是温室气体氧化亚氮(N2O)的重要人为排放源。土壤N2O主要由微生物硝化和反硝化作用产生,其首要影响因子为氮底物浓度和氧化还原状态。施用粪肥是传统农田管理措施之一,被广泛应用到现代农业生产中。粪肥施入量、土壤性质、管理措施等因素对N2O排放和反硝化作用的影响不容忽视。本论文定量研究关中农田长期定位施用粪肥对土壤总硝化速率和N2O排放的影响,阐明N2O排放变化规律及其发生机制。原位观测基于1990年秋开始的长期定位施肥实验,耕作制度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间设置四个处理,除对照处理(CK)全年不施肥外,其余3个施肥处理仅在冬小麦季有差异,分别为全化肥(NPK,165 kg·N·hm-2)、化肥加低施用水平牛粪(NPKML,50+115 kg·N·hm-2)、化肥加高施用水平牛粪(NPKMH,75+173 kg·N·hm-2);夏玉米季均施用化肥(188 kg·N·hm-2)。运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N2O排放通量进行周年观测(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目的是定量分析长期定位施用粪肥对N2O排放的影响;室内培养实验运用乙炔抑制技术测量土壤反硝化潜势和N2O产生率,目的是阐明农田N2O排放变化的发生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各处理N2O排放通量的变化范围在-0.4922.7 g·(hm2·d)-1。冬小麦季排放高峰出现在施肥后,NPKMH处理排放速率最大[45.7 g·(hm2·d)-1];夏玉米季排放高峰出现在施肥灌溉后,NPKMH处理排放速率最大[922.7 g·(hm2·d)-1]。(2)全年NPK、NPKML处理N2O排放通量分别与土壤温度、NO3--N含量呈极显著和显著相关;小麦季各处理N2O排放通量均与NO3--N含量显著相关,玉米季NPK、NPKML处理分别与NO3--N含量、土壤温度显著相关。(3)冬小麦季NPKMH处理N2O排放通量高于NPK处理,NPKML处理最小,各施肥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玉米季NPKMH处理N2O排放通量最高,NPKML处理次之,且两施肥处理间差异性显著,表明施牛粪显著影响玉米季N2O排放。(4)冬小麦季各处理N2O排放总量与施氮量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氮输入量是N2O排放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夏玉米季各处理N2O排放量与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夏玉米季N2O排放受SOC含量限制且主要来自于反硝化作用。(5)各处理的N2O年排放量范围在0.253.75 kg·hm-2,施肥处理N2O排放系数为0.42%0.80%,均与SO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6)玉米季收获前各处理的反硝化潜势为1734.610673.0?g·(kg·h)-1,玉米季收获后分别为1305.65114.4?g·(kg·h)-1,不同施肥处理N2O/(N2O+N2)介于0.140.44之间。DOC促进了反硝化潜势和N2O排放速率;DOC同时影响N2O/(N2O+N2),其中CK处理比值最小,NPKML处理比值最大,施肥处理间N2O/(N2O+N2)差异不显著。(7)大田原位观测与室内培养实验的结果,表明关中平原冬小麦-玉米N2O排放以反硝化作用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