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民族社区建设中的多元主体互动共治问题研究——以兰州市七里河区西园街道社区为例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wan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转型的发展,城市社会发生了诸如单位制解体、流动人口增加等一系列巨大变化。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构成单元,开始逐步由原来单一的政府权力主体向政府、市场、社会和居民广泛参与的多元主体互动治理体制转变。城市基层社会原来的管理方式开始显露不足,尤其是以行政隶属关系和权力集中为特征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开始松动。解体之后的组织结构出现了很多需要基层协理的问题,然而又由于缺乏合理的承接机制,进而影响到城市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由此,社区的地位和功能不断得到了提升和重现。  本文以治理理论、社区场域理论、多元主义民主理论为理论工具,致力于城市少数民族社区多元主体治理互动机制研究。文章从介绍我国社区建设和治理的历史背景展开,对我国城市少数民族社区治理主体从一元开始走向多元,即对单一的政府行为转向政府行为、社会管理、群众参与与自治相结合的治理状况作了分析。研究表明,由于关系各参与主体受各自利益的驱使,产生了主体间的博弈,进而也表现出社区治理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诸如:政府的越位、缺位和职能转变不到位;社区自治组织角色偏差;中介组织发育不足;民间组织发展困境及居民参与程度弱等。文章在总结各个主体互动共治成效的基础上,对各个主体的发展状况、应然角色和作用及各个主体之间的内在联系简析分析,剖析了各个主体互动过程中问题及成因。最后,讨论了相关适应城市民族社区多元主体互动共治途径,探讨了建立各个主体间科学合理的关系,真正实现民族社区多元主体互动共治的策略。
其他文献
国内社区建设的热潮是在“单位制”解体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兴起的,也是城市化的必然要求。对于城中村的治理并将其纳入城市化发展进程又是社区建设不可回避的问题。城
学位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妇女同时承担物质资料生产和人口再生产(又称“两种生产”)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社会学有关理论,通过对江西省中部某一农村社区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和个案
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以及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的大背景之下,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问题日益显现。教师的压力状况直接关系到教师的身心健康、工作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对解决高校的后勤问题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促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学生主张自由的观念不断增强,这就为高校学生公寓的管理工作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