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认同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性研究

来源 :黑龙江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livers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大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任务。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又提出“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强调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前夯实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保证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举措。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终是指向人民大众的,可以说人民群众的认同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终归宿和衡量标准。然而,当前影响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认同的因素是多样的,本文要在群众认同的角度来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  文章主要包含四个部分:  绪论作为论文的第一章,主要论述了论文的研究的缘起和重要意义;分析和树立了当前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基本情况,指出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以及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加强研究的部分;交代了论文的基本内容和写作思路,以及文章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论文第二章主要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性与群众认同的相关基本问题。本部分主要论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实效性的相关概念;论析了群众认同的基本概念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论述了群众认同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性关系,提出群众认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大众化的目标与测量标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增进人民群众认同的有力武器。  论文第三章则主要分析当前影响群众认同与马克思主大众化实效性的因素,主要包含以下因素:传统单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方式的束缚;利益分化条件下的部分群众对马克思主义认同度的降低;价值多元化及信息化带来的挑战,以及各种思潮的冲击与挑战。这些因素成为“合力”共同影响群众的认同度。  论文第四章则以第三章的因素分析为基础,探寻了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探索群众认同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科学路径,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选准与群众联系的切入点,关注现实问题,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能力;加强政党和制度建设,提升群众的认知度和感召力,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以示范作用推动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善于同各种社会思潮展开对话,勇于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做坚决的斗争,巩固和扩大马克思主义阵地;提高群众素质,做到“以人为本”,从根本上实现大众化;充分发挥媒体和大众传媒的作用,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契机提升群众认同的方式方法;培养一支政治素质高、掌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艺术的专家学者队伍。群众认同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终归宿和重要标准,以此为出发点,必定能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
其他文献
实务操作中,行政复议之制度取向已然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审判模式,而更加倚重沟通协商型的行政复议制度取向。遗憾的是,实践虽已经先行,但本土的实务经验却没有被制度化和固定下来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学位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军事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领域,国家的安全与发展离不开军事强有力的保障。对比世界上的军事强国不难看出,任何一个军事大国的成长都离不开其对全体国民国防观念
从总体上看,除了引言和结论外,本文还包括三个部分,行文结构采取了总分模式。受韦伯名著《学术与政治》的启发,本文的第一章提出了学术与行动的区分。在笔者看来,学术与政治区分的
女性对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生存状况和发展水平,是评价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人类文明进步程度的标尺。女性的自由发展与彻底解放,已然成为世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