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型行政复议制度建构与实践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i8431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务操作中,行政复议之制度取向已然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审判模式,而更加倚重沟通协商型的行政复议制度取向。遗憾的是,实践虽已经先行,但本土的实务经验却没有被制度化和固定下来,现有制度设计难以满足实践需求。可喜的是,域外相近制度设计似乎已“先行一步”。如多国推行的以自愿、协商、沟通为宗旨的行政型ADR制度与我国行政复议改革方针如出一辙。在治理和协商理念盛行的大背景下,我国行政复议权力运行模式改革也会朝更适应实践的方向发展。因此,为促进行政复议制度功能的发挥,拟在借鉴他国类似制度设计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协商型行政复议制度设想。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论述协商型行政复议制度:  第一部分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观察实践中行政复议案件处理情况,反思当前行政复议制度设计存在的不足。首先,实地考察重庆市工伤行政复议案件处理情况,归纳出重庆市工伤行政复议案件受理案件少、处理结果单一等特点;进一步从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来考察整个行政复议制度在现实中的运行特点。其次,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我国行政复议制度立法和制度实践之间存在的张力,并分析这两者之间张力的具体体现。最后,立足行政复议制度现实,反思当前行政复议制度存在的问题。  第二部分追溯我国行政复议制度理论选择的变迁,论述将ADR之协商理念引入行政复议制度设计的必要性。我国行政复议设置曾亲睐过行政型的模式,现行行政复议形式主要是采用审判型模式,前者已被遗弃,后者亦式微。当下实务操作中,协商型行政复议制度选择成为行政复议关注焦点。行政复议制度选择之悄然变化并非无源之水,而是由于经济发展多元化、回应型国家和主动型国家之间的社会转型期、传统行政审判制度设计难以周延等因素所致。  第三部分采取比较研究方法,为改进当前行政复议制度现状,通过探讨域外在ADR制度选择、立法、程序等方面的特点,寻找我国可借鉴的域外ADR成分,。重点选取与我国有相似情形的美国调解——仲裁模式、德国的行政复议制度、日本ADR基本法的规定,从此三项制度分析我国行政复议制度借鉴域外ADR实践的可能性。  第四部主要是针对行政复议制度现状,拟制出协商型的行政复议制度。协商型的行政复议制度是从三个层面的配合来实现对行政纠纷的化解。第一层,在行政复议程序正式启动之前的调解程序,营造合法协商处理行政争议的前台。第二个层次着力于行政内部制度的完善,争取在行政复议制度之功能定位、行政复议机构之独立、复议案件受案范围之拓展、复议案件处理程序这四个方面有所突破。通过三层次的配合,谋求协商型行政复议权力可能带来的有益改观。
其他文献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能否进一步实现大众化,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能否得到巩固,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但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着诸多
集体林权抵押贷款作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产物,是我国农村产权改革和农村金融改革的双重创新。目前,我国林业经营者对林业发展资金需求较为迫切,而常规的林权经营资金并
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是针对西方工业文明以及现代性矛盾所进行的深刻反思,近三十年来,西方世界的后现代主义思潮越来越频繁的渗透于我国各个领域,对现代主义和现
2007年,成都市成为了“国家级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了配合统筹城乡的发展战略,成都市以:“三个集中”、“六个一体化”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内容,并且明确指出在201
地球表面的四分之三都是被海水所覆盖的,并且人类所需要的大量资源也都蕴含其中,伴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技术的支持人们将资源的开发放到了海洋当中,但是有利益的地方矛盾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