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放电模式对氧等离子体化学反应效能影响研究

来源 :大连海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rplem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不同放电条件的介质阻挡放电(DBD: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体系中,微放电会产生不同的放电模式,直接影响等离子体化学反应过程,从而影响等离子体中活性氧粒子的生成。基于大气压下针-板DBD微放电结构,以微放电模式为切入点,利用电流电压特性测量、光辐射特性检测、放电影像采集、发射光谱检测和粒子分布采集等手段,研究微放电模式演变过程、形成机制、以及微放电模式特性,进而分析微放电模式对氧等离子体化学反应效能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在一个放电周期内,微放电呈现出微流注放电、微辉光放电以及微负电晕放电三种放电模式,三种放电模式在一个周期内交替产生。正半周期出现许多个微流注放电,负半周期转化为一个微辉光放电,微放电模式发生转变的过渡期会有少量的微负电晕放电出现在微辉光放电的前期。这种微流注与微辉光交替促成放电现象的产生,主要源于放电空间强电场的建立和沉积电荷导致的静电场出现。微流注放电阶段沉积正电荷产生的静电场,有利于微辉光放电的产生,微辉光放电阶段电子在电介质表面形成的静电场,为下一个周期的微流注放电做准备,放电模式之间相互促进,交替产生。(2)激励电压、放电间隙和电介质层厚度等放电参数对微放电的放电强度、放电开始时间以及放电形态会产生显著的影响。激励电压升高,激励电场强度增强,单位时间内电子被加速获得更多的能量,更易电离形成放电通道,放电开始时间提前,放电强度增大,微流注放电数量增多,微辉光放电负辉区强度增强;放电间隙增大,放电间隙内的电场强度减弱,电离程度减弱,在宏观上则表现为微放电各放电阶段放电延后,放电强度减弱,微流注放电数量减少;电介质层厚度增加,放电强度减弱,放电开始时间延后,微流注放电数量较少,微辉光会出现不完整辉光放电的放电形态。(3)微辉光放电阴极位降区中的强电场,更有利于O2+粒子的产生。微流注与微辉光交替促成放电中存在不同谱线的O粒子,以及大量的O2+粒子,微辉光放电模式中的O多于其他两种模式,而O2+只在微辉光放电模式下产生。这是由于微辉光放电持续数十μs的放电时间,以及阴极位降区持续的强电场作用,是产生大量高能电子的关键,更有利于氧等离子体化学反应的进行以及活性氧粒子的产生。基于自行研制的氧等离子体反应器,气压在60 kPa~100 kPa范围内变化时,对微辉光放电模式的影响较大,微辉光放电模式发生变化是导致氧等离子体反应器性能发生改变的主要因素。气压由100 kPa下降到80 kPa,微辉光放电放电强度增强,致使活性氧粒子浓度和反应器效能增大。
其他文献
防治煤矿发生瓦斯灾害的有效方式之一是瓦斯预抽,并且对预抽钻孔高效密封是保证瓦斯高效抽采的关键。但是由于井下煤岩体受到地应力、采动应力等复杂应力的影响,以及煤层自身
纳米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由于其轻质高强、高模量的特点,在航空航天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采用原位自生工艺引入颗粒增强相,相较于传统的外加法,颗粒与基体界面润湿性好,
传统的结构设计,通常假设材料内部是均匀的,然而在材料的实际加工过程中难免会有空洞、夹杂、微裂纹等非均匀区域产生,正是由于这些非均匀区域的存在,使得材料的接触性能发生
道岔是铁路轨道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列车换向必不可少的关键设备。随着我国高速铁路运行里程和运行速度不断提高,对道岔装备的质量和产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道岔钢轨件需要
有机溶剂是进行有机反应最常用和高效的选择,然而其大量使用对环境会造成难以逆转的伤害。水作为绿色环保的反应介质参与有机反应有望减少化学化工行业对环境的污染,符合社会
本文对终端区交通态势进行分析研究,首先总结了空中交通态势的研究现状,以终端区为对象,航空器实际运行轨迹数据为基础,交通流为切入点,深入研究了交通流特征属性,之后延伸到
油气田开采过程中的钻井废物经过热解、热化学清洗、化学萃取等方法处置后,所形成的含油固相物用于井场内土地化利用尚缺乏相应的评价方法。本论文以中国南北两地的四川长宁
引信发火控制系统是引信的主要组成之一,以起爆电路“是否允许产生电流”判断为设计依据,要求解决“安全和待发状态控制”问题,保证发火控制系统平时是处于安全状态,而在安全
随着移动数据流量和城市交通环境中车辆的快速增长,车辆用户对于接入互联网的需求正日益增加。目前,蜂窝网络是车辆主要使用的通信技术之一,然而其覆盖并不能完全满足车辆的
高低温试验系统是指能够提供合适的目标温度、降温速率、湿度及压力环境的试验或实用系统装置,高低温试验系统作为仿真环境使用,在航空航天领域中作用尤其凸显。由于被控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