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来源与组成部分,既蕴含着农耕文化的发展历程,也凝聚了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形成的民族精神。农村大学生作为与乡土文化密不可分的一个群体,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既影响着自我精神家园的建构,也关系着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但是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文化逐渐占据了舆论的主流地位,社会上形成了乡土文化认同弱化的焦虑,在这样的境遇下探讨农村大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既具有填补研究空白的理论意义,也具有增强农村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社会文化和谐发展的现实意义。论文首先对农村大学生、乡土文化、文化认同和乡土文化认同进行了概念界定,将农村大学生对乡土文化认同的研究划分为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结合相关文献将农村大学生对乡土文化认同的基本特征总结为差异性、动态性和可引导性三个方面,并提出了农村大学生对乡土文化认同具有传承乡土文化,注入崭新活力;培养乡土情怀,提高人文素质;缓解城乡冲突,促进和谐发展的意义。论文以山东省内四所高校为例,以在校农村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对农村大学生乡土文化认同的现状进行了研究。自编“农村大学生对乡土文化认同的调查问卷”,针对问卷的结果及不足设计了访谈提纲;在对问卷进行试测后将正式问卷下发,并进行访谈调查;基于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当前农村大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总体上处于中上水平,认知认同的水平低于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的水平;通过对各个维度的分析,发现认知维度上“历史故事的由来及传说”的均值最低,情感维度上“风俗习惯”的均值最低,行为维度上探究乡土文化的主动性最低;通过对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性分析,发现农村大学生在性别、年级、专业、政治面貌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在民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为了深入探究调查数据背后的意义,结合访谈调查,论文总结出了当前农村大学生乡土文化认同现状的突出特点及成因。通过研究发现,当前农村大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呈现出内容认知的表面性、情感认同的矛盾性以及知情行的不一致性的特点。其中,个体的主观兴趣、童年经历及心理需求是造成这一现状的内部原因;乡土文化的内容特性、“文化反哺”的效应、宣传活动的不到位、爱乡思想的熏陶以及乡土文化地位的下降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外部原因。在对农村大学生乡土文化认同的现状进行思考后,论文首先指出影响农村大学生对乡土文化认同的根本原因是农村经济的落后,因而提高农村大学生对乡土文化认同的根本途径是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其次提出了提高农村大学生乡土文化认同的具体措施。针对内部层面,农村大学生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一方面可以根据自身与乡土的关系成为乡土文化的怀旧者,另外一方面可以根据所处空间的不同成为乡土文化的实践者或宣传者。针对外部层面,采取乡土文化认同的新形式,分别是以现代媒介形式介入乡土文化的传播,高校为农村大学生搭建亲近乡土文化的平台以及政府进行宣传活动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