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螟危害损失与防治指标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3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螟是我国玉米等多种禾谷类作物的主要害虫之一,也是玉米生产中常发灾害性、历史性的重要害虫,对玉米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在调查分析不同玉米品种对玉米螟的抗性及其玉米螟的发生危害情况、探索利用松毛虫赤眼蜂在陕西渭北地区防治玉米螟的基础上,较系统地研究了玉米螟的危害损失及其防治指标,旨在为基于农药减施增效的玉米螟科学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玉米品种对玉米螟的抗性差异很大。供试27个玉米品种被玉米螟为害的最高被害株率为71.67%,最低为23.33%,平均被害株率为45.74%;最高百株虫量达80头/百株,最少的为20头/百株,平均百株虫量为51.94头/百株。2.田间释放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效果尚有待提高。试验结果表明,释放松毛虫赤眼蜂对为害茎秆的玉米螟防效较高,为55~58%,对为害雌穗的玉米螟防效仅为12%左右,整体防效20%左右。供试松毛虫赤眼蜂卵卡室内和田间出蜂情况观察表明:不同批次的蜂卡出蜂率和出蜂动态差异很大,纸板蜂卡出蜂率相对较高,达70%左右,而有孔塑料球蜂卡出蜂率仅43.94%,说明有孔塑料球可能影响其出蜂率。第1批赤眼蜂卵卡出蜂时间最长,达11天,第1批无明显的出蜂高峰。第2批和第3批赤眼蜂蜂卡的出蜂时间为6天,出蜂高峰期分别是出蜂后的第2~3天。3.开展玉米螟危害损失与防治指标研究的供试5个玉米品种在不同品种和不同年度间受害程度差异较大,这与前面调查不同玉米品种对玉米螟抗性程度的结果完全一致。2018年5个供试玉米品种的平均被害率和平均百株虫量分别为82.33%、155.73头/百株;其中泽玉8911的被害率和百株虫量分别仅为69.33%、115头/百株,极显著地低于其他4个玉米品种的被害株率和百株虫量。2019年5个供试玉米品种的平均被害率和百株虫量分别为15.9%、19头/百株,其中陕单650被害率和百株虫量最高,分别为22.5%、28.50头/百株。2018年与2019年相比,2019年玉米螟的发生危害程度明显较低,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与2019年草地贪夜蛾传入我国,在玉米生长的中期,大范围连续2~3次喷洒药剂防治草地贪夜蛾,对玉米螟造成较大的杀伤作用有关。不同组织受害程度比较,在玉米生长后期,雌穗受害程度明显高于茎秆。2018年和2019年5个供试玉米品种雌穗被害率分别为78.07%和14.37%,百穗虫量分别为116.53头/百穗和16头/百穗;茎秆被害率分别为29.13%和2.81%,百秆虫量分别为39.20头/百秆和3.25头/百秆。4.田间玉米螟幼虫虫口密度在0~4头/株范围内,虫口密度与产量损失率呈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供试5个品种2018年玉米螟虫口密度(X)与产量损失率(Z)之间的关系为:Z郑单958=1.367X﹣1.539,Z陕单609=2.059X﹣2.317,Z陕单650=2.139X﹣1.495,Z新单47=1.908X﹣1.97,Z泽玉8911=1.309X﹣1.147;2019年为:Z郑单958=1.2413X﹣1.0942,Z陕单609=1.8677X﹣1.7664,Z陕单650=1.6035X﹣1.6920。据此根据2018年和2019年两年供试5个品种8组调查数据分析,结合当地玉米螟防治费用,确定玉米螟防治指标为3.15头/株,或315头/百株。综上所述,供试27个玉米品种对玉米螟的抗性差异很大,选用抗螟品种为今后生产中科学防治玉米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田间释放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尚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提高防效;根据目前当地玉米的生产情况和开展玉米螟药剂防治的费用,本文提出玉米螟的防治指标为3.15头/株,即315头/百株。这些研究结果为实现玉米螟防治过程中农药使用的零增长,为玉米安全高效地生产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蔬菜种植面积及种类、全季节供应量都明显增加,而无商品价值的蔬菜废弃物产生量也随之增加。本文通过室内土培试验模拟不同量(全量:1.8 t·667m-2、半量:0.9 t·667m-2)番茄秸秆和甘蓝叶残体还田,并设置添加菌剂(秸秆腐熟剂、农用酵素)和未添加菌剂处理,测定直接还田后7、14、21、28、35 d的土壤温度、p H、EC、有机碳、养分含量以及腐殖质各组分
目前在苹果生产中,农户获取技术指导的途径主要是他人经验以及基于检索式的问答技术,获取方式单一、效率差、依赖知识库,因此苹果的质量和产量受到影响,更是造成了主要的生产和经济损失。生成式的自动问答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为苹果生产提供技术指导,科学指导苹果生产过程,因此苹果生产知识的自动问答对苹果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苹果生产知识为研究对象,在文本预处理基础上,研究了基于深度学习的苹果生产知识自动问答方法
遥感是作物种类识别、变化检测等工作的重要数据来源。由于遥感影像中存在地物尺寸不一、地物特征不固定、目标作物背景环境复杂等问题,给作物遥感识别和变化检测带来诸多挑战。中国是世界葡萄生产大国,准确地获取葡萄种植区的空间分布及变化信息,对优化葡萄种植区域布局和促进葡萄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高分二号(GF-2)卫星影像,以U-Net模型为基础,开展面向葡萄种植区的遥感影像变化检测方法研究。主要
陕北丘陵沟壑区海拔高、日照充足且昼夜温差大,苹果树大面积种植,然而,该区降雨量小且年内、年际间分布不均,苹果树蒸腾耗水强烈,土壤蒸发量大,维持该地区苹果树生长需要消耗大量水分。在无充足水分供给的情况下,如果不准确估算苹果树的耗水量,苹果园的大面积、高密度种植会造成土壤水分过度消耗,因此,探讨水分胁迫条件下叶面积指数(LAI)与蒸散和作物系数Kc的关系尤为必要。本研究以陕北米脂县山地红富士苹果园为研
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陕西省山地苹果重要产区,近年来,延安山地苹果发展迅速。该地区土壤养分匮乏,有机质含量偏低,降雨量不足,灌溉难度大,严重影响了山地苹果产量和品质,提升山地苹果园土壤肥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旱作山地苹果为对象,结合肥水蚓坑措施,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山地苹果园土壤水分养分、叶片营养、果实品质与产量的影响,以探求提升山地苹果园土壤肥力和促进山地苹果生产的最佳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然而,有多种非生物胁迫严重威胁着小麦生产安全。利用分子育种手段进行遗传改良,对小麦的高产、稳产有重要意义。挖掘与作物抗逆相关的候选基因是实现分子育种目标的关键。丝氨酸羧肽酶类蛋白(SCPL)家族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响应非生物胁迫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主要鉴定了小麦SCPL基因家族成员,对它们进行了系统发育关系、染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的生产对我国粮食安全有着重要影响,而病虫害的发生会对小麦造成较大的生产损失,其中小麦蚜虫是小麦产区常发性且为害严重的害虫,它会降低小麦产量和质量。为经济有效地防治麦蚜,通过鉴定筛选出小麦抗蚜品种,探究其农艺性状、品质性状与抗蚜性的关系,为后续的小麦抗蚜育种工作奠定基础。本研究针对30个不同年代育成的小麦品种在室内室外条件下,调查其优势种麦长管蚜的数量
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麦长管蚜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因此挖掘优异的小麦抗虫品种是当前的主要任务之一。本研究对来自全国各地的3034个小麦品种(系)采用蚜量比值法进行麦长管蚜抗性鉴定,并对抗蚜材料的所属区域、亲本来源及抗氧化酶、丙二醛等方面进行分析,获得以下试验结果:1.在调查的3034个小麦品种(系)中,2099个试验材料在成株期麦长管蚜蚜量调查结果稳定性好,其中抗蚜材料数
小麦条锈病是由条形柄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f.sp.tritici)引起的气传性叶部病害,是我们国家的主要真菌病害之一,条锈病可以在我国的北部麦区、黄淮冬麦区、长江上游与长江中下游麦区等小麦主产区流行传播,为寻找对这些主产麦区小麦品种(系)科学有效的条锈病抗性鉴定方法,且有效地评定主产区小麦品种(系)在不同菌群结构下对条锈病的真实抗性反应,以及抗病基因的使用情况
荞麦营养丰富,有很好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因其是一种富含膳食纤维的粗粮食品,在当下这个饮食健康受到普遍关注的时代,荞麦也受到大家广泛的青睐,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但是由于现在荞麦的生产机械化程度较低,并且荞麦极易受到杂草的影响,而导致产量的降低,所以荞麦的产量很不稳定。为了有效缓解因杂草造成的荞麦减产,或投入过多人力进行人工除草而导致的生产成本增加等问题,在广泛调查了荞麦产区之一——陕西省榆林市的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