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的,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人口快速增长,物质生活也开始进入到“丰裕社会”,但随之而来是许多城市出现了“垃圾围城”的局面,垃圾集中处理又面临“邻避效应”困境,政府显得力不从心、疲于应付,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受到严重威胁,城市生活垃圾问题的解决及生态文明的建设刻不容缓。实际上,在20世纪七十年代,发达国家就面临着经济迅猛发展而带来的各类问题,其中就包括了城市生活垃圾问题。多年来他们在应对和处理这一问题时已经有了许多成熟的技术和成功的经验,这是值得我国认真学习和借鉴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应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垃圾问题时,基本上是从技术、制度和人的道德(公德心培育)三方面寻找解决办法的。技术方面,他们开发的填埋技术、焚烧技术和堆肥技术在实现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害化、生态化方面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制度方面,不仅是宏观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政策的完善,而且在微观的垃圾分类、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的制度和政策设计也达到了减量化的良好效果;特别是第三方面,居民的环保意识强、参与度高,自觉形成的垃圾分类和环保习惯对城市垃圾问题的解决非常重要。其实自“科学发展观”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党和国家政府已经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责任,也制订了“十二五”“十三五”垃圾焚烧技术的国家目标,发改委和住建部2017年发布的《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将在46个城市率先实施垃圾强制分类,国家甚至在2018年果断禁止“洋垃圾”进口,等等,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比发达国家落后很多。不论是从技术、政策、法规的制订和完善,还是从居民的环保行为习惯和公德心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要缓解城市垃圾难题、实现美好生活的理想目标还须我们不断努力,任重道远。本文在概述我国城市垃圾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之后,探讨了城市生活垃圾问题难以解决的原因以及它的伦理困境,认识到城市垃圾问题是与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相伴随的普遍性问题,同时分析了垃圾产生和处理过程中面临的个体性与公共性之间的矛盾,垃圾集中处理空间上的“邻避效应”困境、垃圾处理技术的科学性、合理性问题等。如何从困境中走出来,应该从提升公民的公德心与责任感入手,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理念,构建以公平公正为原则的垃圾分类及处理的政策法规体系,将公众积极参与和鼓励城市垃圾处理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作为解决我国城市垃圾问题的现实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