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矫健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取得了卓越的创作实绩,被评论家标签为很会“讲故事”的作家。诚然,非凡成就的取得与矫健独特的叙事策略密切相关。本论文以胶东作家矫健的小说为研究对象,从四个方面具体论述了矫健文学创作所展现的独特叙事策略。首先,纵观矫健的文学创作历程,细致梳理了矫健叙事风格的演变过程。矫健小说创作大致分为三个演变阶段:从浪漫传奇到现实主义的转型,再到现代主义的新开拓,最后夹杂着后现代主义意味。每一次叙事风格的转变都是矫健人生阅历丰富后,关于生命、人性的一些新思考,更是矫健自觉地探索与时代同步的艺术追求。其次,论文研究了矫健精巧的结构叙事艺术,通过对矫健所设置的叙事结构进行归纳、总结,发现矫健小说中最具特色的结构有“回视式”、“复式”和“中国套盒式”三种类型。这些精心设计的叙事结构模式与矫健所要传达的情感格调紧密相连。矫健借助于“回视式”的结构在探索往事和近观现状中,呈现浓浓的故乡情思;身在商业社会,许多人不免为了名利而忘却本心、为了一时解脱而被欲望奴役,矫健将这种社会现实通过“复式”与“中国套盒式”结构投射到小说中,展现出凄凉悲切的情感。再次,论文考察了矫健小说叙事时间的生成与建构,系统分析了矫健对叙事时间的处理方式,主要从时序、时距、时频三方面具体展开论述。矫健有意地拆解时序,使整个故事呈现出盘根错节的复杂状态,弥漫着悬念感,富有艺术张力。通过不断变换时距的长短,加快或放慢小说的叙事节奏,矫健小说的节奏达到张弛有致的艺术效果。另外,矫健运用“重复叙事”调节小说的叙事频率,设置故事情节与叙事话语的重复,突出相应的故事主题,增强情感表现力。正是依托这些“时间”艺术,矫健的小说彰显出张弛有致的叙事节奏,生发出和谐的形式美学意蕴。同时,矫健也利用“时间”设置为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营造空间环境服务,展现“时间”独特的艺术功能。论文的第四部分,论文分析了矫健小说中独特的叙事视角。矫健并不拘泥于单一的叙事视角,而是大胆尝试,使叙事视角呈现出多元化的形态。在矫健的小说中,最值得注意的叙事视角有地缘文化视角、知青视角及第一人称叙事视角。这些叙事视角是矫健展现小说主题的一个载体,矫健根据不同的主题需要,设置不同属性的叙事视角。矫健为了揭示胶东农民现代文化人格成长过程中的复杂性、艰巨性、曲折性主题,加入胶东地缘文化的视角;为了聚焦、放大知青在文革中苦痛参半的生活,挑选独特的知青视角进行展示;为了再现邮票、股票、地产等领域的资本较量和人性挣扎主题,借助第一人称叙事视角。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叙事视角,在矫健小说的发展进程中,强化了故事所涵蕴的主题。在结语部分,论文结合矫健特殊而传奇的人生经历,将其置于“50后”作家群与同时期“胶东作家群”背景下,探讨其别具一格的叙事策略,提出其文学创作始终保持“与时代同行”,并进一步指出在这种创作姿态的指引下矫健文学创作的优缺点,试图较全面地解析矫健文学作品的价值意义,更准确地定位矫健在胶东乃至中国当代文坛中的文学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