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决策后评估的问责价值实现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ly10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调整权责关系,表现出越加重视规则、程序和可问责性的趋向,问责成为影响政府官员行为选择的主要机制。政府官员采取行为时优先考虑责任,而不再是优先考虑激励制度对自身晋升、经济等需求的满足。这一转变伴生问责泛化、决策避责、执行形式主义等负面问题。关于如何缓解或化解问责的负面效应,很多学者认为决策后评估是较为有效的方式之一。他们提出要完善评估,精准界定问责事由。这一认识使得我们将研究视线投向行政决策后评估,思考行政决策后评估与责任追究的关系,探寻“在责任追究中如何使用行政决策后评估结果”“行政决策后评估如何开展才能为责任追究所用”“行政决策后评估在责任追究中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价值、如何发挥最大价值”等问题的答案。目前,行政决策后评估与问责的关系仍然是模糊不清的。在我国,行政决策后评估的利用研究尚未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重点,关于行政决策后评估的学理性探讨不足,难以为实践提供理论的支撑。实践中地方政府已经展开行政决策后评估的摸索,但是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处于模糊的摸索、试错阶段,往往随意启动行政决策后评估或出具内容简单、模糊的行政决策后评估报告,科学性、有效性明显不足,并没有实现完善决策机制的治理愿景,亟待理论的指导。因此,有必要深入开展行政决策后评估的研究,应对行政决策后评估理论支撑不足、利用不足、价值不显等问题。评估的高效利用并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组织机构未能充分利用评估结果,这一问题在国外的评估研究中备受关注。帕顿围绕评估的利用问题提出“以利用为中心”的评估理论、玛琳·劳布里·劳德专门探讨公共组织加强评估使用的方法。任何评估都需要投入一定的资源、资金等,评估的成本是昂贵的,因此评估的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不被利用的评估,意味着评估的开展是一种无效行为,也就难以实现优化决策的目标。基于这一认识,本文在“以利用为中心”评估理论、价值-工具理性、制度建立与变迁理论的指导下,搭建出“价值-制度”分析框架,探寻行政决策后评估如何嵌入决策机制中发挥最大价值。经过理论推演与实践调查,发现行政决策后评估只有率先实现问责价值,满足政府组织和政府官员的问责期望,才能更好地实现其他诸如调整、宣传、知识创新等价值。行政决策后评估的问责价值,指的是开展行政决策后评估为充分释放问责制度的效能、实现问责目的等提供的支持与支撑作用。在问责时代,行政决策后评估用于支持问责、实现问责价值既能满足治理现实的需求,也符合领导干部的问责期望,并初步具备了实现的可行性。不过,目前行政决策后评估要想实现问责价值面临着一些制度困境,还需要从价值、运行环境、制度体系方面加以优化与完善,以增强行政决策后评估的可利用性与有效性。论文研究如下:首先,对比理论发现与实践规定、历史经验与当下实践、治理难题与实践回应,明确了行政决策后评估用于问责,既能够有效破解决策失误、问责失衡、避责倾向等治理问题,也能够推进“调整与优化”等其他价值的实现,从组织视角论证了开展行政决策后评估以及行政决策后评估实现问责价值的必要性,倡议政府在问责中利用行政决策后评估,积极发挥行政决策后评估的问责价值。其次,采用关键事件访谈法深入剖析政府官员的心理认知和行为选择机制,判断开展行政决策后评估是否存在合法性受众以及在何种情况下会得到相关利益群体的认同与支持。调查发现,在问责时代政府官员支持评估的前提是作出他们“可接受”的问责。“可接受”的问责反映出政府官员对问责的特定期望:问责应是可认同、可预测、可承受的。回应问责期望的有效工具正是行政决策后评估,经由行政决策后评估可判断决策结果的严重性、判断决策结果是否存在个人原因、增强对问责结果的预测精准度等。故而,行政决策后评估实现问责价值具备合法性受众,符合理论逻辑。再次,探究行政决策后评估实现问责价值的可能性。经过理论分析,推演出行政决策后评估实现问责价值的两个条件,一是行政决策后评估提供的事实信息和价值信息能够覆盖问责缘由需要的信息,二是存在理性的决策问责实践。更进一步地,本文采用扎根理论发现行政决策后评估内容与决策问责缘由的耦合可保证行政决策后评估与问责制度的衔接、关联。换言之,保证行政决策后评估内容与决策问责缘由的耦合,行政决策后评估就具有实现问责价值的可能性。不过,考察行政决策后评估的运行环境和制度构成,发现行政决策后评估面临着制度困境,如权责失衡与缺少保障机制、其他评估类型的注意力挤占、绩效问责的路径依赖,这些梗阻交织在一起,导致理想的行政决策后评估无法推行,无法实现问责价值。因此,结合前文的理论与现实的困境,本文从价值、运行环境、制度要素三个方面展开,修正、完善行政决策后评估,以促使行政决策后评估率先实现问责价值,并推动诸如调整与优化、宣传与推广、知识创新等其他价值的实现,继而回应最初的“行政决策后评估如何完善决策机制”“行政决策后评估如何被高效利用”的问题。
其他文献
随着燃煤电厂广泛采用湿法脱硫技术,烟气内SO2含量显著减少,但由于SO3及其它酸性物质脱出量少,且湿度增加、温度降低,烟气更易在脱硫系统及尾部装置上冷凝形成酸性液滴,造成严重的酸露点腐蚀问题。近年来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快速增长,燃煤电厂需要参与深度调峰,锅炉低负荷运行时脱硫系统及尾部装置内较低的烟气温度和流速进一步加剧了烟气冷凝及酸露点腐蚀。因此,开发具有优良耐酸露点腐蚀性能的新材料和表面技术对
孔隙水压力是太沙基(Terzaghi K)有效应力原理的核心组成和土力学的重要参数,能有效表征地基基础和岩土结构物的土体应力状态、失稳过程与机制。作为量测孔隙水压力的微型孔压传感器,与其它压力传感器相比,其拥有透水石和内空腔等复杂结构,并以土体颗粒间自由流体应力变化为测试对象,致使孔压传感器测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一直是岩土工程的重要课题。然而,超重力试验虽被誉为21世纪最为前沿、最为先进的物理模拟试
当前,在实现“双碳”的目标下,我国正在加快构建安全、高效、清洁、低碳的新型能源结构。抽水蓄能是当今技术水平较为成熟的大规模储能方式之一,在新型能源结构以及电力系统的建设过程显得至关重要。作为抽水蓄能电站中的重要设备,一旦可逆式水泵水轮机的运行状态出现异常,轻则影响电网的稳定和经济效益,重则可能造成电站安全生产事故。为了提升我国抽水蓄能电站的智能化建设水平,目前迫切需要开展可逆式水泵水轮机的运行状态
目的:探究分析医护一体化专项管理模式应用于皮瓣修复慢性创面患者中的创面恢复效果及护理满意度。方法:在2020年1月到2022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需要开展皮瓣修复的慢性创面患者合计60例纳入观察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为两组:参考组(n=30,开展常规护理)和研究组(n=30,应用医护一体化专项管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依从评分、康复效果、心理状态评分、创面相关指标、护理满意度。结果:研
核电厂建设选址已由沿海基岩场地逐渐开始向非基岩场地发展,在非基岩场地上建设核电站其基础的抗震性能是确保核电站地震安全的关键问题之一。针对非基岩场地核电站基础抗震问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多模块高温堆桩基及抗大飞机撞击分析研究》设置了“非基岩场地多模块高温堆核岛厂房桩基试验及分析”专项研究课题,本文在这一课题资助下采用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设备开展了相关研究。针对核岛安全壳结构质量和刚度均较大的特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的快速发展,博弈论在社会智能、合作智能、机器智能、多智能体学习、AI安全和AI伦理等新兴交叉研究领域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地,通过结合系统动力学和机器学习等方法,博弈论已成为复杂系统控制和AI领域中的一个热点研究方向。针对传统非合作博弈关于Nash均衡解概念的几点不足,本文主要对确定性和随机性演化博弈动力学、以
为推动“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气候目标的实现,科学有序推进基于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简称配额制)的绿色证书交易,一方面,明晰了绿色证书产权边界,使得绿色证书交易市场的红利能够有效补偿可再生能源发电厂商(简称绿电厂商)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差异,从而缓解了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财政压力;另一方面,发挥了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刺激绿电厂商提高技术水平由此降低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从而以最小的社会成本
振动台试验是一种真实模拟地震激励的试验手段,但往往受到尺寸效应的限制,难以准确复现结构局部损伤破坏。近年来出现的混合试验技术能够灵活选取所关心的部分进行物理试验,剩余部分进行数值模拟,可以实现大尺度工程结构的地震响应模拟,解决缩尺比例过小而导致的尺寸效应问题。依托于振动台进行加载的混合试验被称为振动台子结构试验。振动台子结构试验主要的问题在于动力边界条件的实现,一方面体现在振动台边界的准确加载;另
学位
癌症是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其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目前,化疗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尤其是晚期癌症病人。顺铂为最常用的化疗药物,50%以上的化疗方案包含顺铂。尽管如此,顺铂的临床应用受到了严重的耳毒性、肾毒性及神经毒性等毒副作用和耐药性等因素的限制。为此,开发能够克服顺铂耐药性和降低其毒副作用的新型金属药物尤为迫切。一方面,缩氨基硫脲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而且是一类优秀的金属螯合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