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世界经济金融联系日益密切的环境下,一国爆发金融危机,受到创伤的不仅仅是危机发生国,有时危机输入国遭受的损失可能比危机发生国还要严重,比如,美国次贷危机,美国在这次危机中遭受的损失远比周边国家和与其有贸易联系的国家小的多。所以在此背景下,通过研究国际金融危机的传递,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目前,国内外关于金融风险的国际传递这一课题的研究也非常成熟,Rose认为国际金融风险的传递渠道包括:(1)贸易渠道;(2)宏观经济渠道;(3)金融渠道。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专家的观点,金融危机的类型主要有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和债务危机。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货币危机爆发频率的提高和危害程度的强化,学者们开始研究货币危机,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已发展了三代货币危机模型: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第二代多重均衡、自我实现模型;第三代道德风险模型。姚国庆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研究金融风险的传递机制,他将传递途径分为以下三种:一、金融联系;二、实际联系;三、政治联系。陈漓高是从实证角度研究了亚太地区证券市场的联动性,选取了新兴证券市场国家和地区及发达证券市场国家作为研究对象。结果显示经过危机冲击后,亚洲各股票市场的联动性都增强了。和风险的定义一样,金融风险也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金融风险不仅具有一般风险的特征,还有自己的特征,比如隐蔽性、可度量性等。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金融风险又分为不同的类型,一般根据金融风险的性质,划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政策风险和国家风险。本文将国际金融风险的传递渠道分为三种:贸易传递渠道、金融传递渠道和预期传递渠道。贸易传递渠道是指一国发生金融危机导致与其存在贸易联系的国家的贸易量(进口量和出口量)发生变化,导致危机传递到另一个国家,分为直接贸易传递渠道和间接贸易传递渠道。贸易渠道传递机制分为:“财务报表效应”传递机制;贸易融资传递机制和支付方式传递机制。金融渠道的金融风险传递也是开放经济条件下风险传递的重要内容。金融渠道传递是指通过影响其他国家国际净资产或者资本流动,从而使危机在具有经济联系的国家之间传递。根据划分依据的不同,金融渠道传递分为不同类别。根据资本流动与实体经济基础是否相关,分为生产性资本流动传递和非生产性资本流动传递;根据危机输入国与危机发生国是否具有直接金融联系,分为直接金融渠道传递和间接金融渠道传递。本文采用债权人(银行)和债务人(借款国)的说法分析共同银行债权人效应在金融危机国际传递中的作用机制。李小牧认为预期渠道危机传导的主要机制是投资者对其他类似国家心理预期的变化和投资者信心危机导致的投资者情绪改变,本文强调信息在预期渠道金融风险传递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将这种信息分为两类:“真实信息”和“虚假信息”,本文分别阐述不同类型信息对市场参与者预期以及金融危机传递的影响。最后,本文提出我国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的对策,(1)建立国际金融危机晴雨表;(2)加强金融机构的内外部监管,完善金融改革和创新;(3)确保银行资产质量;(4)严格控制信贷规模,防止产生泡沫经济;(5)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逐步开放资本市场;(6)将外汇储备维持在合理的水平上;(7)稳步推进汇率改革,维护人民币的绝对权威;(8)调整出口政策,提高国际竞争力;(9)防止金融风险的传递、化解金融风险的破坏;(10)积极引导社会应对金融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