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微合金钢中纳米碳化物析出控制及表征

来源 :东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d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碳微合金钢具有高强度、高韧性和优异的焊接性能而被广泛应用。这类钢采用低碳成分设计保证良好的焊接性能,同时添加Nb、V、Ti和Mo等一种或多种微合金元素,主要通过析出强化来提高实验钢的强度。在合金元素添加量相同的条件下,析出强化增量主要受析出相的尺寸控制。析出相尺寸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析出相的形核驱动力、析出相与基体之间的界面能以及析出相的形核质点。本文通过调整控轧控冷的工艺参数获得高密度的纳米级析出物,并使其均匀地分布在预期组织中,在合金元素添加量较少的情况下,显著地提高了实验钢的强度;同时,对不同工艺条件下所得的纳米级析出相的形核机制及晶体学特征展开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性成果如下:(1)微合金碳化物与铁碳化物共强化的研究在Q345钢成分的基础上添加质量分数为0.08%的Ti,可将实验钢强度提高至650 MPa。利用无损电解技术对钢中析出物进行分离,然后采用X射线小角散射(SAXS)和中子小角散射(SANS)对分离后的析出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发现钢中存在两种类型析出相:TiC和Fe3C。析出强化的贡献量可达350 MPa,其中纳米级Fe3C析出强化的贡献量占总析出强化量的2/3。基于电解后所计算的析出强化值,认为屈服强度等于细晶强化、固溶强化和析出强化的加和值。(2)相间析出规律的研究研究了等温温度对实验钢相间析出规律的影响,发现随着等温温度的降低,相间析出碳化物所在面的面间距、相间析出碳化物所在面内的碳化物间距及相间析出碳化物尺寸均减小;同时,随着等温温度的降低,相间析出形态逐渐由弯曲型(CIP)向平直型(PIP)转变。相间析出所在面与珠光体中铁素体与渗碳体的界面平行,在靠近珠光体区域相间析出呈现CIP型,在远离珠光体区域,相间析出形态逐渐转变为PIP型。对相间析出形成机制进行分析,认为相间析出的形成机制与珠光体的形成机制相同,均为共析分解机制。(3)复合碳化物析出动力学及形核机制的研究利用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对650℃等温不同时间的Nb-V微合金钢中析出物成分及晶格常数进行研究,发现随着等温时间的增加,析出物中V原子的比例逐渐增大,晶格常数逐渐减小。根据Avrami方程对析出物的析出-温度-时间(PTT)曲线进行计算,发现析出物的PTT曲线具有“C曲线”特征,最佳析出温度约650℃。随着V原子逐渐取代析出物中的Nb,降低了析出物与基体之间的错配度,促进了析出物形核。利用三维原子探针(3-DAP)和HRTEM对Nb-V微合金钢中复合碳化物形核机制进行研究,发现其形核机制主要为置换型,即NbC晶胞首先形成,然后V原子逐渐进入NbC晶胞中置换其中的Nb原子,从而降低了析出物与基体之间的界面能,提高了析出物的形核率和稳定性。(4)析出相晶体学特征的研究利用HRTEM对经静态等温淬火工艺处理后Nb-Ti实验钢中的析出相与铁素体基体之间的取向关系进行研究。发现析出相与铁素体基体之间符合除Baker-Nutting(BN)关系之外的另一种取向关系,即[110]MC//[101]ferrite和(002)MC//(101)α。利用取向转换矩阵唯一性确认其为一种新的取向关系,命名为NEU-OR。根据半共格界面错配位错理论,计算了当析出物与铁素体之间符合不同的取向关系时,析出物的形状因子和析出物与铁素体基体之间的界面能。当析出物与铁素体基体之间符合BN或者NEU-OR时,其形状因子远大于1,呈现盘形;当析出物与铁素体基体之间符合其余取向关系时,其形状因子接近于1,呈类球形。静态等温过程中形成的相间析出碳化物与铁素体基体之间严格符合NEU-OR和BN取向关系,且符合NEU-OR的碳化物与铁素体基体之间界面能低于符合BN取向关系的碳化物与铁素体基体之间的界面能。
其他文献
随着新材料、新设备的不断涌现,异种金属复合而成的零部件在机械工程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焊接是异种金属材料复合连接的主要手段。异种材料焊接零件不仅能充分利用不同材料的优异性能,而且能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对提高异种材料焊接接头性能的研究成为当前热点。奥氏体不锈钢具有强度高、韧性好、耐腐蚀和抗疲劳等优异的性能,在水电、石油化工、交通运输和食品等行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年来,核电、风电等新能源
凝固末端压下技术是改善铸坯内部质量的重大先进技术,尤其对解决高碳钢的中心偏析与疏松具有显著效果。然而,目前常规压下工艺未能很好地解决铸坯中心偏析和中心疏松,特别是对于大断面连铸坯。近几年来,国际上开始注重凝固末端重压下的技术研究,但并未得到统一的结论。本文以中心缺陷比较严重的高碳钢GCr15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数学模拟计算了大方坯凝固和压下变形规律。对常规平辊压下工艺的大方坯内部质量问题进行了分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消费也在逐年增加。由于主要电力生产单位集中在边远地区,而主要电力消费城市集中在东部沿海,发电端到受电端的距离较远,这种生产与消费地域空间上的分布不均衡特点导致长距离输送电力不可避免。在金属结构材料中,银、铜、金和铝的导电率逐渐下降,但是综合考虑性能表现和经济因素,铝是架空输电导线上应用最多的导体材料。架空导线在服役过程中需要承受风载、冰载和自重,输电过程中在线路上会产生能耗
钢液从中间包注入到结晶器的过程中,钢液内的A12O3、SiO2等夹杂物容易在结晶器的水口壁面聚集结瘤,造成水口堵塞,给铸坯质量带来极大的危害。为了抑制水口结瘤,水口吹氩工艺应运而生,同时该工艺还具有改变结晶器流场,促进夹杂物上浮,均匀钢水温度和成分等作用。但是如果操作条件控制不当,吹氢技术引入的氩气泡将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尺寸较大的氩气泡上浮至结晶器液面后破裂,会产生不利的湍流扰动,容易造成卷
随着微型机电系统在航空航天、精密仪器、生物医疗等领域应用范围的扩大,对金属极薄带的需求逐年增加,对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金属板料尺寸由毫米级降至微米级时,金属极薄带力学性能呈现出与宏观尺度相异的变化规律,这种差异对工艺路径制定和质量稳定性控制带来一定影响。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开发了低成本、无中间退火的极薄带异步轧制制备技术,并应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分析了异速比等工艺参
高硫铝土矿是我国已发现的铝土矿资源中占比非常大的一种铝矿物。纵观这些年围绕高硫铝土矿的开发利用研究,主要是针对如何降低高硫铝土矿中的硫含量。目前的脱硫方法主要有浮选脱硫、焙烧脱硫、湿法氧化脱硫、生物脱硫、电解脱硫等,但是上述脱硫方法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各种问题,有的能耗高、有的效果不名显、有的成本高等均难以实现工业化。本论文以实现高硫铝土矿资源的综合利用为出发点,鉴于一水硬铝石型铝土矿难浸出的特点,
钛合金密度低、强度高,是航空发动机压气机的关键材料。但是,钛合金在500℃及以上温度服役时抗氧化性能不足,尤其在海洋大气环境中,钛合金遭受Cl-、O和水蒸气等的协同腐蚀,其腐蚀速率不仅远高于空气的氧化速率,甚至在较低的温度下,合金亚表面就会生成厚的脆性溶氧层,致使合金的力学性能显著下降。表面施加防护涂层可以提高钛合金的高温耐蚀性。本文设计、制备了厚度大于10μm的Ti(Al)N单层和Ti(Al)N
精炼过程中快速高效地去除钢中夹杂物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不同形态夹杂物的去除效果在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议,尤其是固态夹杂物更易去除的观点尚未被广泛接受。为此,本文基于物理模拟实验,详细研究了固态夹杂物和液态夹杂物在钢-渣界面处的运动特性,同时,通过建立定量描述固态夹杂物和液态夹杂物穿越钢-渣界面运动过程的数学模型,从理论上研究揭示精炼钢包内固态夹杂物更易去除的机理,从而为洁净钢生产实际提供理论依据和
进入21世纪,“资源、能源和环境”已成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优先主题,是支撑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当代钢铁生产流程中,钢铁企业广泛使用酸洗去除带钢氧化铁皮,但其产生的废酸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与此同时,为保证酸洗效果,并提高生产效率,大量使用盐酸、硫酸等强酸。造成“欠酸洗”、“过酸洗”等表面缺陷,严重影响了产品质量。因此,面对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为适应我国节能减排的基本方针,下游生产企业迫切需要“减酸
面对日益严重的能源和生存空间问题,产品的微小型化已成为一种迫切的趋势。随着微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航空航天、国防工业、微电子工业和生物医学等领域对在高温环境下具有高强度的微型结构和零件的迫切需求,单晶高温合金材料制造的微型结构/零件结合了微型特征和高温合金材料的耐高温性能,被广泛的应用于耐高温的工作环境中。近年来,微切削技术尤其是微铣削加工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促进了微切削技术在切削机理、工艺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