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体制下萧军式“个人主义”的命运 ——“萧军思想批判”始末(1946-1949年)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rns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聚焦于1949年春发生在东北文化界的大事件——“萧军思想批判”,通过梳理和考察“萧军思想批判”的前因后果,思考新中国成立前夕,萧军作为党外革命作家的个人处境、遭遇及其抉择。抗战胜利后,萧军回到东北,在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领导下从事文艺工作。在东北局的支持下萧军不仅提升了个人名望,也得以顺利发展个人文化事业,成立了鲁迅文化出版社并创办了《文化报》。但因东北局对知识分子政策的调整以及东北局势的变动,以及他与东北文协、东北局宣传部日益僵化且不能调和的关系,先后卷入“秦友梅事件”、“王通事件”和“《文化报》事件”,最终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以打击革命队伍中的“极端个人主义”为目标的“萧军思想批判”运动。文章即选取萧军这段大起大落的独特经历,借助日记、报纸等一手资料,考察他从革命作家沦落成所谓“反苏反共反人民”分子这一遭遇的历史细节,和情感、态度、思想上的转变过程。同时,从萧军式的所谓“个人主义”的悲剧性结局中,思考中共革命体制下个人与集体、情感与制度、自由与约束、个人话语与革命话语的冲突与矛盾,更好地理解历史中的“人”及其所处的大变动时代。
其他文献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个国家GDP增长的最强力的三个“引擎”分别是投资、消费和出口。对于我国来说,我国政府对于投资和出口的关注要多于消费,这也导致国内的需求处于未被完全激活的状态。伴着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阶梯型增加,居民手中的财富逐渐增加,这些财富的构成和结构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多样化。但此间不论居民手中的财富怎么增加,以房产和金融资产为主的资产类型都是无法替代的。而这种资产的配置模式也意味着居民
银行业作为产业发展的催化剂,厘清其结构变化之于产业升级的影响,对于像中国这样的银行主导型国家而言,无疑是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逻辑起点。对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发展的观察表明,银行业结构、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关联和空间外溢效应。然而,已有的文献多限于二维视角的研究,并未对实践的发展作出足够的响应,从空间区位的三维视角探讨银行业结构经由技术创新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逻辑关联与作用机理,
形如“明天将会下雨”之类的未来时态句,就此刻来说,其真值如何?这是一个具有争议性的话题。根据传统以及现代经典逻辑的“二值原则”,即一个命题要么为真,要么为假,我们不论是单从字面意思上进行直观把握,还是以二值原则为前提凭借一系列逻辑规则进行推理,似乎都很容易得出未来偶然事件必然发生或必然不发生的结论。由于这一观点的反直觉性,以及亚里士多德在《解释篇》中所做的反驳论证并不足以令人满意,当代逻辑学家和哲
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逐渐融入国际市场,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带来了机会,跨国企业得到了空前发展,过去几年国有企业一直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占据主要地位,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等政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有了走出国门的意识,2017年民营企业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首次超过了国有企业,在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提升的同时,其对外直接投资的质量的提升却没有跟上。企业在开展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遇
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木构结构和特有的建筑群形成的环境氛围带给人的艺术感染力而在世界建筑体系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院落作为中国组群建筑基本单元在汉代已经发展成熟,其不仅给予了使用功能相对模糊的单体建筑以明确的思想内容,也为现代人们熟悉的合院建筑类型中的“四合院”式组合的形成作出了铺垫。对汉代传统建筑的研究因地面现存建筑实物基本不存在而面临一定的困难。现在汉代和苑建筑的遗迹仅有三处,分别在辽宁辽阳
当前,我国水资源水环境问题较为复杂,各地普遍存在地下水超采、水环境污染、可利用水量严重不足等问题,对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巨大影响,因此对各流域取水总量控制及水资源合理配置进行研究,能够为水利部门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对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本研究以漳卫南运河流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长序列水文气象资料及区域水资源配置模型,对漳卫南运河流域2020年及2030年的水资源可利用量、供
“双一流”背景下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引起广泛热议,社会大众对于学科排名以及国家接下来的拨款动向十分关注。我国“双一流”建设方案提出“开放竞争、动态调整、绩效导向”的政策思路,明确要求打破身份固化限制,根据绩效评估结果进行财政支持,形成激励约束机制。然而,要落实绩效评估和绩效拨款的政策思路,首先要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其次要研制基于绩效评估结果的财政拨款机制。在这方面,英国大学科研评估制度历经
晚清以来,新学以席卷之势进入中国社会,给近代士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旧学的浸润和新知的影响交织,不少士人的思想都会出现矛盾彷徨,不知何去何从。而对这样的士人思想,学界已有较多讨论,传统观点认为士人在受到新学影响前后的思想是截然两分的,他们思想当中的旧学与新学、传统与现代是完全断裂的,这一说法固然过于绝对;与此相对的主线不断论则认为士人的思想实际上具有某种一贯性,即使受到了新学的冲击,他们的前后思
互联网时代催生了许多互联网产品,其中在线社区成为了数量最庞大的产品之一。用户的活跃度和持续使用意愿是影响产品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也成为了研究者和从业人员所关心的问题。过往的研究发现群体认同是用户参与行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期望确认模型认为用户使用产品后的期望确认度能影响其对产品的感知有用性和满意度,从而影响用户的持续使用意愿。于此同时,游戏化的相关研究发现了其对用户参与行为的激励作用。因此本研究在此基
本文是以1888-1911年的《张棡日记》为核心资料,以张棡的活动为切入点,探讨晚清士绅个人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社会规范和秩序,进而对地域社会结构问题做出思考。关于地域社会的结构和秩序问题,学术界多从水利、宗族、市场、信仰等共同体的角度入手进行研究:施坚雅提出中国集市体系理论与宏观区域理论;历史人类学者对宗族、民间信仰进行深入研究;法国学者蓝克利等对山陕地区水利进行调查,提出“水利社会”的概念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