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AT非天然底物制备巴卡亭Ⅲ的微生物细胞工厂创制研究

来源 :华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qm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紫杉醇是一种来源于红豆杉植物的天然抗癌活性物质,其作用机制通过促进微管蛋白聚合、防止微管的解聚达到抗癌效果,已广泛用于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卵巢癌等多种癌症的临床治疗。紫杉醇每年的市场总价值超10亿美元,其需求量不断增加。然而红豆杉的紫杉醇含量极低(0.014%),直接从红豆杉植物中提取成本高且破坏环境,而使用微生物发酵法与植物细胞培养法获取紫杉醇还存在许多技术性难题,目前依旧是依靠化学半合成法为主要生产紫杉醇的方式。巴卡亭Ⅲ是化学半合成紫杉醇的主要原料,同时也是紫杉醇生物合成途径中重要的前体物质。10-去乙酰巴卡亭Ⅲ-10-O-乙酰基转移酶(10-deacetylbaccatinⅢ-10-O-acetyltransferase,DBAT)是催化10-去乙酰巴卡亭Ⅲ(10-deacetylbaccatinⅢ,10-DAB)生成巴卡亭Ⅲ的关键限速酶。10-DAB在红豆杉叶子中含量较高,且叶子可再生利用。因此从红豆杉的叶子中提取10-DAB作为原料,构建含有DBAT酶的微生物细胞工厂来制备巴卡亭Ⅲ,能解决紫杉醇合成的原料问题,待紫杉醇生物合成途径完全解析,紫杉醇的微生物细胞工厂化生产有望成为最有前景的方式。本研究以本课题组前期对DBAT的相关研究作为基础,主要研究巴卡亭Ⅲ在微生物体内的合成,结合计算机的辅助技术,分别开展了DBAT酶非天然底物拓展的探究,以及通过蛋白质半理性设计改善DBAT酶的热稳定性,结合代谢工程思路改善乙酰辅酶A在微生物细胞内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巴卡亭Ⅲ的合成量,最后将dbat基因整合至大肠杆菌染色体中实现无抗性无诱导的微生物细胞工厂化一步合成巴卡亭Ⅲ。以下是本论文主要的研究成果:1、建立了在大肠杆菌高效表达DBAT酶的体系,同源建模预测了DBAT酶的三维结构模型,利用本论文构建的开放式全细胞-破碎前系统筛选了包含14种乙酰基化合物的乙酰基底物谱,结合计算机技术获得选择规则:一个有效的乙酰基供体替代物应是一个具有乙酰基的化合物,具有适合的主链长度,且支链尽量多,但不包含环状结构。结果表明以N-乙酰氨基葡萄糖作为乙酰基底物时,开放式全细胞-破碎前系统反应获得巴卡亭Ⅲ生成量为2.25±0.39μM;体内合成反应获得巴卡亭Ⅲ生成量为17.98±0.35μM;大肠杆菌表达系统BL21(DE3)/p ET-32a-DBAT为最适用于合成巴卡亭Ⅲ的表达系统。2、建立了以葡萄糖引导的全细胞筛选体系用于多策略蛋白质半理性设计工程改造DBAT酶。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能量平衡验证关键位点His162为活性中心,预测关键位点Arg365起盖子功能防止底物逃逸。利用分子对接技术、定点突变技术,基于催化三联体的特征为活性口袋引入亲核体,构建了N42C、G167S、N42CG167S和P37DN300HV302S四个突变体,突变体反应合成巴卡亭Ⅲ的生成量低于野生型,突变对活性口袋带来负面影响,推测这些位点对DBAT酶的催化功能起重要作用。结合Hotspot Wizard 3.0构建热稳定性小型突变库,并结合位点饱和突变,获得突变体S189V合成巴卡亭Ⅲ的生成量是野生型的3.81倍,且S189V的热稳定性比野生型更高,S189C是野生型的3.32倍,S189L是野生型的3.15倍。3、利用突变株S189V,在25℃下以葡萄糖作为碳源的体内合成巴卡亭Ⅲ反应中,巴卡亭Ⅲ的生成量为24.72±0.28μM,是野生型菌株的4.25倍。优化发酵液的碳源以提高细胞代谢过程中乙酰辅酶A通往合成巴卡亭Ⅲ的分流,结果表明以甘油作为碳源时巴卡亭Ⅲ的生成量提高至44.60±0.94μM(提高1.8倍)。通过改变宿主进一步提高乙酰辅酶A的利用率,结果表明代谢工程改造菌N05积累乙酰辅酶A的能力比BL21(DE3)更强。以N05作为发酵宿主,同等甘油添加量下巴卡亭Ⅲ的生成量提高至54.51±2.24μM,持续增加甘油添加量,当甘油添加量达到20 g/L时,巴卡亭Ⅲ的生成量达到73.93±0.05μM,是DBAT酶改造以及宿主改变和碳源优化前的12.7倍。4、利用染色体工程将dbat基因以及突变型基因(s189v和p37q)分别整合至大肠杆菌BW25113和N05的染色体中,使基因得到稳定遗传。HPLC检测结果显示,6个工程菌均能产生巴卡亭Ⅲ,其中N05S01(N05,att PHK::[PT5-s189vo])发酵获得的巴卡亭Ⅲ生成量最高,为45.34±0.32μM,实现了微生物细胞工厂化一步制备巴卡亭Ⅲ。
其他文献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现代农业的建设,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我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均田承包、家庭经营”的制度格局导致了农地细碎分散、小规模经营结果的发生,成为影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只有实行土地流转,才能实现土地的相对集中,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推动现代农业发展。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农业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农地市场流转速度呈现不断加快的趋势,但是
学位
石斑鱼(Epinephelus spp.)是中国南方沿海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重要的海水养殖经济鱼类,因其肉质鲜美,营养价值丰富而广受消费者欢迎。然而,病毒病频繁发生严重制约了石斑鱼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其中,新加坡石斑鱼虹彩病毒(Singapore grouper iridovirus,SGIV)和赤点石斑鱼神经坏死症病毒(Red-spotted grouper nervous necrosis
学位
叶绿素酶(CLH)催化叶绿素脱去植基生成脱植基叶绿素(Chlide)被认为是叶绿素降解过程中的第一个酶。然而,最近在拟南芥(Arabidopsis thaniana)中发现,叶绿素酶不是衰老叶片叶绿素降解所必需的,此外,叶绿素酶的亚细胞定位也存在相互矛盾的结果,叶绿素酶的功能仍然是一个谜。课题组前期的研究表明菜心幼叶中的叶绿素酶的表达量最高,光照越强叶绿素酶基因的表达越高,暗示叶绿素酶在幼叶中可能
学位
基于智能机器人代替人到各种复杂环境完成探测、防疫等大量应用的需求,场景的识别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场景识别的目的是通过提取和分析场景中的特征,获得场景的高层语义信息,从而推理出所处的具体位置,它是同步定位与建图系统(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SLAM)、自动驾驶、机器人导航、闭环检测的基础。三维扫描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能够利用各种扫描仪快速获取
期刊
水稻条纹花叶病毒(Rice stripe mosaic virus,RSMV)是近年发现并鉴定的细胞质弹状病毒属暂定新种,由其引致的水稻条纹花叶病在我国华南局部地区流行成灾,且呈快速扩散为害的趋势。该病毒经电光叶蝉(Recilia dorsalis)以持久增殖型方式传播,侵染水稻后引起植株矮化、叶片黄色条纹和轻微扭曲、稻穗变小及籽粒空瘪等症状,严重影响稻谷产量。探析该病毒的致病机制进而研发相应的防
学位
在农地确权工作基本完成背景下,如何发挥农地确权制度效应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其中,农村劳动力配置是其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农地确权带动农地流转进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农地确权的主要政策目标,但在实践中并没有呈现出跟政策目标完全一致的结果,发生于确权前端的农地确权方式可能是导致政策目标出现异质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实践中,存在整合确权和非整合确权两种代表性做法,两种农地确权方式均可以被实施,表明制度的执
学位
石斑鱼(Epinephelus spp.)是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国家重要的经济养殖鱼类。但是,近年来频繁暴发和流行的病毒性疾病严重制约了石斑鱼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给石斑鱼养殖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其中,新加坡石斑鱼虹彩病毒(Singapore grouper iridovirus,SGIV)和赤点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Red-spotted grouper nervous necrosis virus,
学位
蛹虫草属于子囊菌亚门的麦角菌科,是虫草属的模式种,也是一种可食药用的大型真菌。蛹虫草中富含活性物质,例如虫草素,麦角硫因等,这些物质具有良好的药理学价值。虫草素作为蛹虫草中含量最高的次生代谢物,随着其药理功能的研究日渐深入,虫草素的需求也日渐增长。现阶段生产虫草素的主要手段是进行蛹虫草发酵提取,尽管对发酵条件优化的研究众多,但是对合成代谢途径进行深入分子层面的研究尚未报道,诱导物提高虫草素含量的机
学位
细胞自噬是真核生物中保守存在的、由溶酶体/液泡参与的对胞内物质进行降解的过程,参与调控机体的生长、发育与免疫反应等。从单细胞酵母至多细胞哺乳动物中,营养和能量是调控自噬发生普遍存在的上游信号。而在昆虫中,甾类激素20-羟基蜕皮酮(20E)信号则主导细胞自噬的发生,说明在不同进化尺度的物种中细胞自噬发生的调控机制存在差异。此外,细胞自噬相关(autophagy-related,Atg)蛋白的翻译后修
学位
辣木(Moringa oleifera Lam.)是具有独特经济价值的多年生木本植物,因其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植物蛋白、维生素、矿物质、类黄酮等多种营养成分,被开发成食品、保健品、化妆品以及木本饲料等。辣木喜光、耐热、耐干旱、生长快速,一年四季有花且有明显的盛花期,全基因组偏小,是研究木本植物开花调控的分子机制的优良材料。本文从分析辣木叶片在长日照光周期诱导下的转录组数据出发,挑选参与光周期调控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