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护体系研究——以H镇为例

来源 :重庆工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yu2033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已经迈进人口老龄化阶段,高龄老年人群数量增多,老龄化高龄化相互交叉,失能老人在老年群体中比重也在逐年上升,日益增长的失能老人面临着长期照护需求,也为经济社会的转型带来沉重的压力和负担。农村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服务是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养老服务愿景不可或缺的要求。在《“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指出“多支柱、全覆盖、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有利于政府和市场作用充分发挥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备;支持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的社会环境更加友好”的四项发展目标以及以及“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健康支持体系、繁荣老年消费市场、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扩大老年人社会参与、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等八大重点任务。  本文选择重庆市H镇的农村失能老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查阅、实地走访和观察法,笔者了解到当前H镇农村地区失能老人的照护,在政策保障福利体系下,主要有家庭照护为核心的非正式照护,以及社区照护和养老机构照护等照护方式,为农村失能老人提供照护服务。然而,在重庆市部分农村地区,受滞后的经济条件和不完善的医疗卫生系统等因素制约,农村失能老人的养老照护情况不容乐观。在笔者走访中发现,农村失能老人的实际照护中,也存在政策保障体系不完善,难以为老人提供深层次的保障;家庭照护面临着经济功能和感情弱化,家庭对失能老人的照护内容有限;农村社区的养老服务工作基础薄弱,社区参与度不高,志愿服务队伍组织力度不强,没能充分调动和发挥社区的资源;机构照护不仅配套的软件建设滞后,更是存在专业人员数量和质量双重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护体系的稳定健康发展。面对严峻复杂的客观照护需求和形式,亟待健全和完善重庆市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护体系以应对农村人口高龄化、空巢化和失能化带来的压力和挑战。笔者认为政府应切实完善养老政策,加大对农村失能老人服务的资金扶持和政策倾斜,同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养老服务,不断弥补农村失能老人照护体系不足的缺陷;营造家庭养老文化,树立家庭赡养的意识,开展对现有家庭照护的技能培训,改善家庭照护中技能不足等问题;此外,充分挖掘并整合农村的社区资源,建立长效化的志愿服务队伍,充实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队伍;完善农村失能老人康复照护硬件设施,积极引进医疗人才队伍;提升机构照护的专业性,注重养老照护机构人才的培养和考核,并对照护机构进行评估,让机构照护真正成为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支撑。多管齐下,齐头并进,让重庆市农村失能老人能够安享晚年生活,享受到更加全面的照护,整体提升重庆市农村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保障失能老人群体的合法权益,深入推动社会的公平公正和福利保障的建设。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于社会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而在现代化过程中,我国社会出现了诸多问题,尤其是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凸显,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家庭保障不足。
自市场经济逐步渗入乡村社会以来,非农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基层市场的发育,以非农产品为主的集市交易也从农业市场中分离开来。依托传统屠宰、皮毛行业发展起来的清真肉食行业
女性主义(feminism)是来自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概念。可翻译作“女子主义”、“女权主义”。这个词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的法国(法文为feminisme),由法国争取妇女选举权运动中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大批农村人口离开家乡、离开土地,涌入城镇。一方面流动人口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同时也给我国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增加了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