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同杉木人工林碳水通量动态变化及分配特征

来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jzhou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森林生态系统在陆地碳水循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促进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涡度相关系统、气象梯度观测系统和水文观测系统对碳水通量及其组分的定位观测数据,结合文献资料和数学模型,研究了 2008~2019年会同杉木人工林碳水循环各组分在年和年际尺度上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析了水分利用效率变化和碳水分配特征,为预测杉木人工林碳水循环过程对于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林分和凋落物碳储量逐年增加,各器官碳储量表现为干>根>叶>枝;林下植被碳储量逐年减少,其中草本碳储量较多但比例逐年降低;土壤碳储量随林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主要分布于0~20 cm,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2)生产力和呼吸平均年变化均呈单峰曲线,最小月均值和最大月均值分别在1月和7月。总初级生产力(GPP)、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和净初级生产力(NPP)平均年较差分别为194.72、26.94、60.65 gC·m-2mon-1,生态系统呼吸(RE)、自养呼吸(RA)和异养呼吸(RH)平均年较差分别为167.78、134.05、35.35 gC.m-2mon-1。年际间GPP、NPP、NEP均波动上升,2011年有最小值(1482.70、412.68、104.15 gC·m-2a-1)而 2015 年有最大值(2249.89、918.37、561.72 gC·m-2a-1);RE、RA和茎呼吸波动上升,RH、叶呼吸和根呼吸相对稳定;呼吸各组分均在2011年有最小值,其中RE、RA和茎呼吸最大值在 2019 年(1719.30、1396.80、797.74 gC·m-2a-1),RH最大值在2014年(336.73 gC·m-2a-1),叶呼吸和根呼吸最大值在2015年(405.49、227.97 gC·m-2a-1)。(3)降水、蒸散(ET)、截留蒸发、蒸腾和地下径流平均年变化为单峰曲线,土壤蒸发和地表径流波动小。其中,大气降水和林内降水最小月均值在1月(50.7、37.7 mm),最大在5月(217.3、182.2 mm),ET和蒸腾最小月均值在12月(35.1、15.6 mm),最大在5月(154.1、114.1 mm),截留蒸发和地下径流最大月均值在6月(36.2、82.3 mm),最小分别在11月(9.8 mm)和2月(11.3 mm)。年际变化表现为降水、ET、蒸腾和地下径流在2009~2015年呈上升趋势,在2015~2018年呈下降趋势,截留蒸发、土壤蒸发和地表径流波动不大。(4)月尺度上,GPP与气温(Ta)和降水(P)呈极显著线性关系(p<0.001),与PAR和VPD呈极显著二次多项式关系(p<0.001);NPP、NEP均分别与Ta、PAR和VPD呈极显著线性关系(p<0.001),且NPP与P呈显著线性关系(p<0.01);RE、RA均分别与Ta和VPD呈极显著二次多项式关系(p<0.001),与P呈极显著线性关系(p<0.001),且RE与PAR呈极显著二次多项式关系而RA与PAR呈极显著线性关系(p<0.001);RH和土壤呼吸均与Ta呈极显著线性关系(p<0.001),与PAR和VPD呈极显著二次多项式关系(p<0.001),且分别与P呈极显著(p<0.001)和显著(p<0.05)线性关系;ET和蒸腾均与P和Ta呈极显著线性关系(p<0.001),与PAR呈极显著二次多项式关系(p<0.001),与VPD呈显著二次多项式关系(p<0.05)。年尺度上,GPP与P和VPD呈显著线性关系(p<0.05);RE只与VPD有极显著线性关系(p<0.001),RA与VPD呈极显著线性关系(p<0.001)而与Ta呈显著线性关系(p<0.05),土壤呼吸只与P呈显著线性关系(p<0.05);ET和蒸腾均与P呈极显著线性关系(p<0.001),与VPD呈显著线性关系(p<0.05)。(5)杉木人工林平均水分利用效率为(2.17±0.30)gC·kg-1H2O,平均年变化表现为秋冬高而春夏低,最低和最高月均值分别在5月(1.36 gC·kg-1H2O)和10月(5.52 gC.kg-1H2O)。年际间波动不大,最小和最大值分别在2008年(1.83 gC·kg-1H2O)和2009 年(2.83 gC·kg-1H2O)。(6)杉木人工林碳水分配特征为:GPP、NPP、NEP分别为1969.68、743.03、403.49 gC·m-2a-1;RE为1566.19 gC·m-2a-1,其中RA和RH分别占 78.32%和 18.4%;总碳储量109.72 t·hm-2,土壤碳储量占78.05%;林分碳储量20.52 t·hm-2,干、枝、叶、根分别占56.38%、9.80%、13.74%、20.08%;林下植被碳储量2.37 t·hm-2,灌木和草本分别占31.65%和68.35%;凋落物碳储量1.19 t·hm-2。降水1288.1 mm,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分别为8.72 mm和357.79 mm;ET为920.06 mm,蒸腾、截留蒸发、土壤蒸发分别占 65.53%、25.99%、8.48%。综上所述,杉木人工林碳水循环各组分的年和年际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各异,GPP、RA、降水和蒸腾是杉木人工林内最主要的碳、水输入和输出项。
其他文献
大气温室气体的急剧增加导致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当今人类关注的热点问题。甲烷(CH4)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其对温室效应的贡献仅次于CO2。研究和总结CH4源汇输送情况是认识全球CH4收支的重要手段之一。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全球温室气体交换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是中国特有的速生用材树种,在广泛栽植的过程中,土壤温室气体的
竹材在自然界的储量十分丰富,但其利用率较低,特别是竹材加工所产生的竹加工剩余物(例如竹碎料)未得到充分利用。另外一方面,环境问题以及能源短缺问题已经成为了世界性的难题,为此需要寻求清洁能源或高性能储能器件来代替化石能源的燃烧。因此,为了实现竹材的高附加值利用以及解决能源短缺问题,可以利用竹加工剩余物将其微米或纳米化,来构筑一种高性能、低成本、安全环保的储能器件。论文通过调控研磨间距和均质处理来调控
杨木是我国三大速生树种之一,种植面积广、资源丰富,但速生杨木存在材质松软、物理力学性能不佳等缺陷,严重制约了其应用领域与使用范围。本文以速生人工林杨木为研究对象,采用硅酸钠和聚乙烯醇改性剂对其进行分步真空-加压浸渍改性处理,系统研究了硅酸钠和聚乙烯醇浓度、改性处理工艺等因素对杨木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获得了优化的杨木聚乙烯醇-硅酸钠改性工艺,探明了杨木聚乙烯醇-硅酸钠改性机理,研究成果能为杨木绿
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是土壤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影响全球碳循环。其中较为活跃、更容易被利用的是活性有机碳如微生物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易氧化有机碳(Easily oxidized organic carbon,EO
茎蜂科Cephidae隶属于膜翅目Hymenoptera广腰亚目Symphyta,目前全世界已知有25属170种。很多茎蜂都是植食性害虫,因此研究茎蜂的系统发生关系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茎蜂科传统形态分类学研究虽已基本完成,但目前已有的分子数据较少,其系统发育关系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本研究采用二代测序法对7属8种茎蜂的线粒体基因组以及8个单拷贝核基因进行了测序,分别结合NCBI上已发表的13种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现代生态学的研究热点。研究土壤—微生物—胞外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有助于理解生态系统限制性养分元素和“内稳态”等问题。目前有关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而对微生物生物量和胞外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研究较少,特别是亚热带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胞外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研究仍少见报道。在位于亚热带的湘中丘陵区,选取地域相邻,立地条件基本一致
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与自然环境接触和释放身心压力的重要场所。但当前对城市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及其经济价值评估的研究较多,但对城市森林环境恢复性方面的效益进行衡量的关注较少。因此,本研
土壤种子库是存在于土壤表面与土壤中全部种子的总和,它在湿地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南洞庭湖杨树清理1a、2a后的迹地和杨树未清理洲滩(ck)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不同恢复年份、不同季节土壤种子库物种结构、多样性及其与地上植被和土壤理化因子的关系,探讨南洞庭湖杨树清理迹地土壤种子库在植被自然恢复中的潜力,了解洞庭湖汛期对杨树清理迹地土壤种子库及其地上植被恢复的影响,为研究洞庭湖湿地生
我国木材资源匮乏,最根本的解决方法就是推行木材节约和代用。油茶果壳储量丰富但未得到合理的利用,研究开发油茶果壳这一非木质化资源,不仅节约资源且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护环境。生物质材料的细胞组成、形态以及排列方式往往决定着材料的各种性能。本研究主要对不同生长时期油茶果壳的木质化细胞的微细结构进行研究,以期提高油茶果壳的附加值的利用。本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微观观察结果表明:油茶果壳中主要包含石细胞、
叶蜂属Tenthredo L.全世界已知1000余种,是膜翅目(Hymenoptera)原广腰亚目(Symphyta)叶蜂科(Tenthredinidae)中最大的属级类群,中国已知种类321种,其中红环叶蜂种团Tenthredo pulchra group在亚洲东部、东南部、南部均有分布,欧洲地区有广泛分布。论文简单介绍叶蜂属和叶蜂属红环叶蜂种团的形态特征;详细总结了红环叶蜂种团的分类研究历史与